槐乡大地
辛村镇白石村:
红色基因与产业新枝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辛村镇白石村地处汾河西岸、桃临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这座沉睡的红色基因库被重新唤醒,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红色记忆的活化,不仅带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更在青山绿水间构建起一个精神传承与产业振兴共生共荣的现代乡村样本。
红色沃土
深植于农耕文明的精神根系
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位于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是由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驻洪洞县马牧村旧址和总部,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3155平米,陈列展线1154米,传唱至今的《游击队之歌》在这里诞生,著名作家魏巍也从这里走上抗日的道路。
党建引领
勾勒乡村振兴绚丽长卷
在白石村“两委”的领导下,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彰显独特文化特色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村风正、民风淳、党建和、干劲足的特色村庄,在“联手说事”平台的基础上,村“两委”充分发挥作用,调解村民矛盾28件,为提升人居环境,村内修建1200米污水排放管道,村内老旧道路进行重修与硬化,八路军纪念馆前的文化广场也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村民人居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新枝
从农耕传统到现代制造的跨越
在白石村的阡陌之间,八路军纪念馆的黛瓦青墙与新建的生态木板厂遥相呼应。这座以传统农耕为根基的村落,一面用红色文化铸就精神丰碑,一面以创新产业激活经济动能,在守护与变革中探寻着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白石村的振兴之路,打破了“农业村只能种地”的思维定式。当八路军纪念馆的红色火炬照亮前路,当生态木板厂的机械轰鸣唤醒土地,这座传统村落完成了从“送军粮”到“种文化”、从“挥锄头”到“造精品”的华丽转身。在这里,历史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发展的阶梯;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文明的延续。这种双轨并进的智慧,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底层逻辑。
(供稿:辛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