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知味观里知真味
◎ 程洪俊
杭州的春雨,似一支蘸满诗意的笔,在天地间勾勒出朦胧画卷。湖光山色中的六和塔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氤氲着缱绻柔情。当地的朋友陪着我循着一缕若有若无的醋香,轻轻拐进仁和路。此番前来,只为知味观,只为那一道令人魂牵梦绕的西湖醋鱼。友人说道:“若想品尝正宗醋鱼,别去楼外楼,那是旅游饭店,太过大众化。探寻醋鱼的真味,非到仁和路知味观不可。”
不远处抬眼望去,“知味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青灰砖墙古朴典雅,墙外悬着的红绸灯笼随风轻摆,似在热情相邀。檐角的铜铃被细密雨丝轻轻敲打,像断了线的五线谱,正在演奏一首灵动的江南小曲。这般景致,比起西湖边上摩肩接踵、喧闹繁华的楼外楼,多了几分悠然自得的从容气度,恰似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撑伞静立雨中,自有一番韵味。进入一楼大厅,“欲知我味,观料便知”八个金光灿灿大字,正是知味观创始人孙翼斋与义阿二两人于1913年在西湖畔仁和路创建知味观时定下的店规,充分体现了食材选料的正宗与自信。
落座点单后,堂倌缓步走来,手中端着青花荷叶盏。刹那间,满桌弥漫开酸甜交织的诱人气息,似有一双无形的手,轻轻勾动着味蕾。只见青瓷盘内,一尾西湖草鱼静静卧躺,宛如一位休憩的睡美人。琥珀色的芡汁,如江南烟雨般轻柔地笼罩着雪白鲜嫩的鱼肉;点点姜末,恰似金黄的桂花,漂浮在“醋浪”之上,美得令人心醉。
朋友邀我轻轻举起筷子,小心翼翼地触碰鱼身,那鱼肉竟如蓬松的云絮般,层层自然绽开。听闻后厨采用“饿养净身”的古法,将鱼精心饿养三日,使得腥气褪尽,再以精湛的刀工,施七刀飞水定形。入口瞬间,奇妙的味觉之旅就此开启。糖醋二味宛如一对默契十足的花样滑冰舞伴,在舌尖上轻盈跳起双人舞。那酸,清雅脱俗,如春日里拂面的微风;那甜,温润柔和,似冬日里温暖的阳光。全然不似别处,依靠浓酱强行压制鱼的本味。
邻桌坐着一位白发老者,见我品尝醋鱼时满脸惊艳之色,笑意盈盈,热情地端过来一盘龙井虾仁,拼桌而食。老人先对朋友说:“小赵又带北方的客人来品醋鱼了?知味观的最正宗。”“美食家教授也来了?”友人打趣道。老者和蔼地对我说:“朋友,知味观醋鱼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烧鱼的火候里,蕴藏着文人雅士般的清柔气息,杭帮菜主打清雅。您再尝尝这道菜。”我夹起一只虾仁放入口中,虾仁裹着淡淡的龙井茶雾,在舌尖缓缓化开,那一刻,方知老者所言非虚。这位中国美院的老教授十分健谈:“知味观的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古时大厨对食材的敬重与深情。您看刚上桌的莼菜汤,用的火腿必定是陈年的金华南腿,咸香醇厚;叫花鸡包裹的荷叶,必是采自西湖曲院风荷,带着自然的清香;就连醋鱼所用的米醋,都要在陶瓮里静静酝酿三百天以上,方才能装陶罐入厨待客。”
暮色渐浓,如温柔的轻纱浸透花窗。盘底最后一片鱼肉,裹着姜末,缓缓滑入喉中,令人回味无穷。窗外,杭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模糊;堂内,八仙桌旁,食客们操着地道的杭州话,谈笑风生,言语间满是闲适与惬意。跑堂的伙计端着鳝丝糊面,在木楼梯间轻盈穿梭,身影灵动如燕。
出门辞别时,美院老教授口出妙语:“贵宾第一次来知味观吧?知味观的糕点都是手工现烤现做,杭州一绝。饭店会给您送份买三送三的知味观桃花酥糕点伴手礼。这才完美。”这一刻,我忽然懂得,这百年老店为何能让醋鱼美味成为“流动的西湖”。它守住的是真味,不仅仅是游客相机里定格的风景,更是每一个杭州人舌尖上萦绕不去的乡愁,是那一份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