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赶 集
◎ 李小芳
炎炎夏日,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赶集。
盛夏时节,瓜果盈架,时蔬满畦,正是天地最慷慨的季节。小区附近的集市,一大早,便挤满了买菜和卖菜的人。集市上的瓜果蔬菜种类繁多,顶着嫩黄花蒂的黄瓜,红艳欲滴的西红柿,泛着油亮紫光的茄子;修长翠绿的丝瓜,凹凸有致的苦瓜,圆润如鼓的冬瓜,一堆堆的摆放整齐有序。一旁的水果摊更是桃李争妍,瓜香四溢。小贩们早早地占好位置,铺开阵势,准备大干一场。还有一些卖早饭的小摊,肉饼子、油条、豆腐脑、小笼包子、各种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走进集市,立刻感觉浑身轻松,左逛逛,右瞧瞧,第一趟我一般先不买任何东西,看看菜的种类品相,问问价格,货比三家,第一趟逛完,心里就大体有数,第二趟就开始采买,我喜欢买“歪瓜裂枣”似的蔬菜,就是品相不那么好看的,有虫眼的,带干疤的,大概率是菜农自己种的,没怎么打药的菜,这些不施粉黛的乡野姑娘,比超市里妆容精致的反季节蔬果更惹人怜爱。不一小会儿,这手里就开始沉甸甸的了,丝瓜、黄瓜、西红柿、茄子,买了好几袋,又看到了大冬瓜,算了算了,今天不买了,拎不动了,明天拉着小车再买吧!逛到饭摊,把菜放下,来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再加一个肉饼子,这个清晨过得真是舒服自在!
我从小就喜欢赶集,每到赶集的日子,我都会像“侦察兵”一般紧盯着母亲的动向,生怕她去赶集不带我。刘家垣大集那会好像是“逢一和五”,长长的集市横贯刘家垣村的那条南北大街,有时候人实在太多,还会绕到街上戏院西边那条街上,热闹非凡。小时候去赶集,我对买菜什么的不感兴趣,最吸引我的是饭摊子,卖元宵的,卖羊杂的,卖麻花的,卖饸饹面的……要是我赶集过程表现良好,不哭不闹,还能帮母亲拿点重东西,说不定哪次母亲怜悯之心大起,会赏赐我吃一碗元宵,那我实在是太开心了,我是舍不得狼吞虎咽的,我一定会慢慢品尝,捞起一颗元宵,咬开一小口,让里面的芝麻馅料流淌出来,慢慢含进嘴里,用舌尖慢慢感受这香甜的滋味,吃完一颗,再喝一口汤,滋润心田。直到现在,我一直改不了吃饭慢的习惯,大概就是那时养成的,我实在是不舍得美味那么快地消失!赶集的时候,母亲一般不买菜,会买点日用品,暖壶胆呀,香皂肥皂洗衣粉呀之类的,在集市北边那块,有一家日用品店,大家都叫“蔫里店儿”,是东义村的人开的,里面的货品物美价廉,种类齐全。每次赶集,母亲都要进去逛逛,一进店门,我就闻到店里散发着一种奇特的香味,有酱油、醋的味道,有香皂洗发香波的味道,还有辣椒榨菜的味道,说不上来,总之,那种味道非常特别,我已多年没有再闻到过!
我长大些的时候,家里姊妹几个都上学了,经济压力骤增,我便自然地明白去赶集没什么机会吃到元宵了,一般会帮母亲背上萝卜土豆什么的,拿到集市上售卖,看看当天运气怎么样,会不会卖掉一些。在刘家垣赶集的一般都是附近村民,基本家家户户地里都种点菜,所以这些萝卜土豆啥的并不吃香,运气好才会卖掉一点。有时候,干坐一上午也一点没动,倒是母亲,不停地在跟集市上的人打招呼,我们村的,姥姥家村的,其他村里认识的,忙活个不停!
上了高中,不经常回家了,就和同学们一起去逛赵城的集,我们只逛卖学习用品和衣服鞋子的店,有一次,我和舍友一起花十元钱买了两双凉鞋,我俩感觉捡了大便宜了,回去和同学们开心地分享,结果第二天,鞋子就开胶了,鞋帮和鞋底分离了,我俩又跑出去在学校门口修了一遍,新鞋变旧鞋了,还在鞋底缝上了一圈黑线,难看极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赶过马牧的集。为了应对我日益增长的学费,父亲决定开始种菜卖菜,种了好多亩的西红柿,西红柿是老家的主菜,夏天的餐桌西红柿必不可少,西红柿鸡蛋干面,西红柿炒茄子,西红柿炖豆腐,西红柿炒南瓜,西红柿炒葱头,西红柿炒豆角,腌西红柿酱,什么菜都离不开西红柿!暑期的烈日下,站在一望无际的西红柿田里,我、姐姐、父亲从下午两点开始就在摘西红柿,一桶又一桶,一筐又一筐,个个都是鲜红鲜红的,垂涎欲滴,渴了就找一个最大最红的,最好是有点红的发紫的,一口咬下去,酸酸甜甜,清爽爆汁!快下午四五点的时候,一筐筐的西红柿装满三轮车,我和父亲就会拉着这车累累硕果,奔赴马牧的批发市场集,那里有大户来批发西红柿,有时候一次要一车,价格自然给的低点,有时候整个市场里西红柿太多,人家货比三家,无人问津,我们又要无功而返,空跑一趟,紧接着又要开始苦想,如何卖掉这一车西红柿,一般都是第二天开始走街串巷,挨村叫卖。那时的西红柿大多是论一元钱几斤,不像现在是十元钱几斤,堤村那边经济富裕些,姆姆婶子们腌西红柿酱,几个人出来能买大半车,父亲就会兴奋地指挥我“算便宜点,自家种的,没有多少本!”只有老天爷知道,种这几亩西红柿,到底费了多少心血吧!
我爱赶集,我喜欢听集市上的吆喝声,我喜欢看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我喜欢闻饭摊上的香味,我爱这泥土里长出来的热闹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