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一个“蔬菜之王”的产业振兴三部曲
 
  时至仲夏,万物华茂,万安镇西梁村田野间涌动着绿色的希望,在洪洞县乾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芦笋种植基地,一垄垄田埂如大地的五线谱、一行行翠绿的芦笋苗,恰似跳跃的音符,鲜嫩的笋尖正以每天数厘米的速度突破土层快速生长,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
  破局:新农人的“洞察”与“破茧”
  “蔬菜之王”芦笋的落户,源自新农人刘亚平的敏锐眼光。
  2022年,他在吕梁文水考察时发现,芦笋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一次种植、十年收益”的经济优势。然而,家乡20年前的失败案例警示他:病虫害是最大挑战。带着破局决心,他深入文水基地学习现代种植技术,从土壤消杀到滴灌系统,最终带着“密钥”回到洪洞,成立乾坤农业,选定西梁村的沙壤土作为“天然温床”。在村“两委”支持下,100亩土地流转完成,2023年春天,首批芦笋种苗扎根希望的田野。
  对村集体来说,产业带来的红利更为深远:闲置冷库租赁、土地流转溢价都实实在在给村民带来了收益,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农业的种植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耕作观念。
  “过去村民种玉米,亩均收入不过千元,现在芦笋亩产效益翻了好几番。”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志明翻开工作日志,里面记录着为基地协调的每一项事务:解决灌溉难题、改造电路保障冷库运转、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
  创新:“笨办法”里的“大智慧”
  与传统农业不同,这里的芦笋种植全程“零化学投入”。刘亚平采用“一垄两行”密植模式,虽增加30%种苗成本,但产量提升40%。有机肥的使用让芦笋硝酸盐含量低于国标一半,契合出口标准。基地与山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产品远销日韩,严苛的农残要求倒逼绿色种植。
  每天清晨和午后,村民准时采收20厘米的“黄金标准”芦笋,分拣、包装后,48小时内直达加工厂。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让20余名妇女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更通过土地流转、冷库租赁等带动村集体增收。
  “咔嚓、咔嚓”的采收声中,西梁村村民贺全爱的竹筐渐渐堆满。“每天不仅能赚到80元工钱,还能照顾家里。”她直起腰擦汗的间隙,目光扫过远处的分拣车间,那里的流水线正把芦笋按粗细分级,保鲜膜包裹的鲜笋即将装入冷链车,48小时后将出现在山东的加工车间。
  展望:从“一粒种”到“千亩田”的蓝图
  眼下正值采收季,尽管亩产仅6公斤(幼年期),但14—16元/公斤的批发价已让刘亚平看到潜力。芦笋盛产期单日亩产可达12公斤,一个月下来亩产基本上就是360余公斤,每年能收4个月,按当前价格计算,亩均年收益超2万元,远超传统玉米种植。未来,他计划扩大规模,提供种苗、技术并统一收购,打造“洪洞芦笋”区域品牌,未来的芦笋基地将成为培训中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千亩种植区,形成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
  暮色中,满载鲜笋的货车驶离村口。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正以芦笋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产业兴旺的新篇章。从“传统种植”到“绿色农业”,西梁村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只要找准产业“金种子”,深耕科技与市场的“沃土”,乡村振兴的“致富笋”终将破土而出。
(来源:万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