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喜读《中国广胜寺》
◎ 杨生楫
 
  近日,洪洞县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王培基携李丙乾来访,赠我《中国广胜寺》画册,我以《蜀村志》回赠,二人合影留念,简短畅谈后互道珍重。
  客人离去,我即刻展卷细品画册,恍若穿越时空重返广胜寺。此前数次游览皆走马观花,此番透过图片,竟比实地看得更清晰、真切、全面。
  这本2023年中日文版画册,由新华社山西分社原图片总监马毅敏历经四十余年拍摄而成。自1983年起,他不顾寒暑,深入广胜寺未开放区域,捕捉飞虹塔与壁画的细节,2008年先推出中英版;时隔15年,又从数千张补拍图片中精选增补塑像及局部细节,终成此摄影极品。
  广胜寺坐落于洪洞县霍山南麓,有近两千年历史,由上寺、下寺、水神庙组成:上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获唐代宗赐名“大历广胜之寺”;下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水神庙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山上飞虹塔与山下庙宇、霍泉相映,构成古朴画卷。
  明代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公元1515-1527年),达连和尚主持建造的飞虹塔,通高47.31米,青砖砌成,八角十三层,塔内有5.3米铜铸释迦牟尼佛与琉璃藻井,外部设回廊。每层塔檐由斗拱与莲瓣组成,轻盈俏丽;表面镶蓝、绿、黄等五彩琉璃,每层八面雕饰各异,一至三层最精,天宫楼阁、佛像金刚、龙凤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全塔120只风铎随风作响,悦耳动听。塔刹分刹座、刹身、刹顶,呈金刚宝座塔形式,刻有康熙年间地震损坏及修复题记,是重要史料。
  广胜寺殿宇多为五间以上,高逾六七米,采用减柱造、移柱造技法扩大空间,为塑像、壁画提供条件。上寺、下寺共205尊铜塑、铁塑等佛像,技艺高超。上寺大雄宝殿的“光辉万古”匾额为雍正御笔,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临汾地震后,胤禛赈灾时见寺塔完好,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题字,后成镇寺之宝。殿前两株千年唐柏,一左扭一右旋,果成法师题联“东柏左扭迎朝阳;西树右转送暮光”,横批“各奔东西”,成一大奇观。
  广胜寺元明壁画堪称绘画巅峰:下寺后大殿原存元代“释迦牟尼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近300平方米,1928年被美国人勾结寺僧、劣绅偷运海外,现藏美国两博物馆,画册收录其纽约藏本图片,国内读者得见真容;水神庙明英王殿220平方米元代壁画,绘有祈雨、元杂剧等场景,其中“元杂剧图”刻画11位齐全角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戏剧壁画,1998年与“捶丸图”同入《中国历史》中学教科书。
  上寺弥陀殿曾存稀世珍宝《赵城金藏》,金皇统初年(公元1141年),潞州民女崔法珍断臂化缘刻经,历时25年完成,近7000卷,因刻于金代、藏于赵城(今洪洞)广胜寺得名。抗战时期,太岳军区军民与力空法师连夜转移,挫败日军抢经阴谋,1949年运至北平移交国家图书馆,后经17年修复,成为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之一。主任记者张崇发独家报道其抢运史,所写考证文章经我推荐,在《临汾政协》等“两刊一报”连载。
  霍泉邻下寺南侧,发源于霍山麓,由海场、分水亭组成。海场为1000平方米水源池塘,泉水喷涌,流量每秒4立方米,灌溉数十万亩良田;分水亭下铁栅分十孔,按“洪三赵七”导水,是洪洞、赵城两县分水遗迹,“油锅捞钱”传说与碑记、“好汉宫”见证千年水利智慧。
  广胜寺“三绝一奇”名不虚传!感谢马毅敏以镜头再现古刹壁画与建筑艺术,这本图集是广胜寺的全景“艺术讲述”,凝聚人性真善美,值得深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