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从汾河赤子到战场英雄的传奇人生——张存礼

1921年10月,当南湖红船点燃星火,在山西洪洞汾河之滨的南营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位汾河哺育的赤子,将用他的一生,在烽火硝烟中丈量信仰的长度,诠释忠诚的厚度!他的足迹,从刺骨冰凌的汾河,延伸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张存礼的童年,浸透着旧中国的深重苦难。身为长子,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担。1936年,红军东征的洪流涌过三晋大地。少年张存礼目睹了一支迥然不同的队伍:他们高擎抗日旗帜,为百姓挑水劈柴,汗水浸透了粗布军装。“要当红军这样的人!”这颗滚烫的革命种子,悄然深植于他年轻的心田。
然而,和平的微光瞬息黯淡。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洪洞的宁静,家园惨遭洗劫。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为躲避日军哨卡,他拉着沉重的炭车,冒险蹚过冰封的汾河。刺骨的冰凌如利刃般撕裂小腿,鲜血瞬间染红冰冷的河水!那钻心的剧痛,刻骨铭心!这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一个民族泣血的屈辱烙印!
当伪政权强征壮丁的魔爪伸来,张存礼面临人生抉择:是屈从为虎作伥的“皇协军”?还是加入腐朽无能的“中央军”?不!他断然拒绝!心底闪耀的红军形象与日寇带来的切肤之痛,让他毅然选择了光明之路!1943年秋,在舅舅的引荐下,22岁的张存礼加入了洪洞县抗日游击大队。以青春之躯,为家国燃起信仰之火!
抗日烽火淬炼了张存礼的意志。抗战胜利后,他所在的游击大队升级为洪洞独立团。解放战争的号角响彻云霄,他从一名炮兵战士,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英勇的排长,转战上党、运城、临汾等硝烟弥漫的战场。
1949年太原战役中,担任炮兵排长的张存礼指挥若定,率部精准炮击为步兵开辟冲锋通道,荣立个人二等功。 当立功的喜报和闪耀的匾额在锣鼓喧天中送达洪洞老家,那是整个村庄的荣光,更是对他为新中国诞生浴血奋战的无上褒奖!
新中国成立伊始,战火在鸭绿江彼岸骤然燃起。为了保家卫国,张存礼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异国他乡的烽火征程。
在第五次那场惨烈的战役中,部队陷入重围,弹尽粮绝。突围途中,与美军前哨班狭路相逢。张存礼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突然,一颗子弹带着死神的尖啸破空而来,瞬间洞穿了他的手掌! 剧痛钻心,鲜血喷涌!但他牙关紧咬,身躯如山,不曾倒下!高喊着“同志们,跟我冲!”,他用未受伤的手紧握武器,继续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正是这视死如归的肝胆豪情,激励着战友们浴血奋战,奇迹般地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掌心那枚穿透的弹孔,是他赤胆忠心最鲜红、最滚烫的勋章!
伤愈之后,他重返朝鲜前线,并亲历了1953年停战协定生效那震撼心灵的历史瞬间:万炮齐喑,硝烟散尽,大地陷入一片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寂静。这寂静,是无数像他一样的志愿军战士,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宣言!
回望张存礼老人的烽火征程,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张存礼这样胸怀家国、信仰如磐的平凡英雄,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不屈的脊梁,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他的故事,是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丰碑,更是激励我们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前行的奋进号角!
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大槐树镇:卫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