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邂逅赵城小吃——糊包
◎ 贾永安
清晨六点,一天当中最为寒冷的节点。两排路灯依然忠实地坚守在岗位,给天色尚黑的莲花城持续输送着光明。晨练步行在街头,匆匆经过的升升饽糕、赵城羊汤、铁炉灌饼等店面的卷闸都还未开启。而城东加油站斜对面,却有一家店面已灯火通明,显得极为特别。那“糊包饸饹面”的红底黄字招牌并不起眼,窗玻璃上迷蒙的雾气虽然遮挡了视线,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地迈进了店门。
依稀记得,头一次听到“糊包”这一美食,那还是十年前的事儿了。城南20里外的甘亭镇区,事主家聘请的是来自城郊梗壁村的理事会,一大早吃上碗鲜香嫩滑的糊包,着实让众乡邻们开了眼界,并让我第一次吃就爱上了它。
“您好!吃糊包还是饸饹面?”
一位身系方格围裙戴口罩的女服务员热情地迎上前来。
“糊包,中碗。”
我迫不及待地回复了她。
只见她迅速走进东屋工作间,先从红色塑料桶里掬出一大捧切块的粗麻花装碗,又麻利地打开炉火,把整碗麻花倒入炒锅内还剩三分之一的浓稠汤汁内加热,并不停地搅拌,不一会儿,一中碗色香味俱全的糊包,就呈送到我的餐位上。
只见这碗满满的表层油光闪亮、热气腾腾的糊包,那白玉般的豆腐块、黑色条状的海带丝、晶莹剔透的细粉条相互交织,缠绕或者掩藏于已泡胀的状如金黄色山包的麻花和深色汤汁里,那一粒粒圆润的浅粉色花生米,高低不一地点缀其间。那种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的诱人造型,着实令人目不暇接,不敢动手,没开吃之前,就先饱了眼福。
用筷子夹一粒水煮花生入口,咬破光滑的外壳细细咀嚼,既软糯,又咸香,更醇厚,唇齿间仿佛正在演绎一场欢庆丰收的歌舞;紧接着,各样食材纷纷登场,此时的海带丝柔顺嫩滑、微微带有如软骨般的脆感,口感层次极为分明;而白豆腐则更为细腻滑溜,温婉柔软而宛如初恋;那金色的炸豆腐片完全锁住了豆腐内部的水分和特有的清新豆香,还不断散发着许许油脂香,通身充满了馥郁和淡淡的甘甜。入口的粉条既不生硬,也不粘腻,它努力发挥出自身最大的吸汁性,饱蘸了众多调料的浓郁味道,又极大地保持了本身的柔滑和弹性。特别是那块状的赵城麻花,经汤锅内浓稠卤汁的浸润和烹煮,浑身吸吮了众多调料的美味,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独有的麦香味,咬一口慢慢细嚼,几乎完胜甚至超越了油条和馒头那种单薄寡味的口感,而掩映在汤碗表面的韭菜叶片,则以其悠远的清香完美地配合了糊包整体的浓香。毋庸置疑,眼前的这碗糊包,俨然一碗各种食材的大杂烩,诸多美味的大集会,内涵丰富,韵味十足。
店老板是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年逾六旬的老妇人,赵城人。位于洪洞县城里的这家店,已经开了20多年了,她们家做糊包的手艺还是从其哥哥潘玉平那里学来的。她说,哥哥早年曾在赵城西门老街的十字口开过店卖糊包,店铺就在杨白娃元宵北边,如今的赵城信用社位置。十多岁时他就进了赵城供销社当学徒,至今已做了足足一个甲子的糊包。改革开放后,他承包门面开了几十年糊包早点铺,家里培养出好几个大学生呢。就在前年,七十多岁的哥哥彻底歇业不干了,孝顺的孩子们非要让劳苦功高的父亲去西安,跟他们一起生活,安享晚年。
片刻,我又提出关于“糊包”有没有什么故事,她手指钉在大厅西墙上的喷绘,催我快一看端详。
原来,赵城麻花作为一种风味美食由来已久,与油条的性质不同,它是由发面搓成,比普通麻花要粗,造型独特,油炸后黄中显红,皮脆肉嫩,清香略甜,老少咸宜。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前往山西五台山拜佛,因为寺庙的厨师里有一位洪洞赵城人,因此在康熙帝的御膳中就有了赵城麻花。康熙皇帝品尝后竟然赞不绝口,但又惋惜称美中不足就是没有汤。赵城厨师当即以野生黑木耳、豆腐、粉条等原料巧妙搭配煲了一锅卤汤,再将赵城麻花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入汤汁里,因其类似又不同于胡辣汤,故得名“糊包(煲)”。从此以后,这种集烹饪、营养、美观为一体的美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洪赵两地一道地方特色小吃。
走遍天涯,洪洞是家。想不到这样一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店,却踏踏实实做着老家饮食文化,果然是“品尝的是历史,咀嚼的是故事”。就如同襄汾县特色小吃酵味“油粉饭”,多少年来,娓娓讲述着患难中的秦王李世民被耄耋老妪慷慨施救的优美传说。
据悉,糊包在赵城一方,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凡婚丧嫁娶,糊包那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酸甜苦辣都尝尽,唯有此汤迷断魂”,但凡是在外打工、求学乃至远在海外居住的游子,糊包,那就是根植于他们内心里不可遗忘的乡音符号,那是他们对于家乡的最深刻记忆。其实,糊包的原材料并没有特别的地域限制。水煮花生,黄豆,粉条,白豆腐,炸豆腐,海带,黑木耳,白菜等都很常见,选用的调料也十分普通,譬如食盐,鸡精,胡椒粉,豆酱,淀粉等等。制作时,烧开一锅水后,先放黄豆、花生若干下锅,煮熟再依次放入海带、豆腐皮、白豆腐等,适当加入各种调料,然后一边熬煮,一边少量多次勾芡入锅,并不断搅拌。最后把切块的赵城麻花放入制成的浓稠卤汤内,边搅边熬几分钟后,待锅内的所有食材充分混合吸饱汤汁后,再将提前制作的油炸蒜(赵城人称之为“灵魂”)一并入锅,趁机撒上一把嫩绿的韭菜段,一锅色彩鲜亮、鲜香馥郁的糊包即可大功告成。
这种美食,它将豆腐的清热润燥、美肤养颜,花生的润肠降脂,滋补气血,海带的降脂降压、淡斑美白,粉条的健脾益胃、促进蠕动等诸多功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长期食用,它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体内输送丰富的钙、钾、维C、B族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类营养,既能强壮骨骼,亦可增强免疫力。它取材便捷,兼容并蓄,造福于人,彰显了洪赵先辈们的博大智慧。真乃“质朴色亮貌不扬,菜蔬成羹汤中藏,味润脾胃身增益,晨昏清风逍遥香”。
糊包,不一定是物质丰富时代的产物,或许是饥肠辘辘困苦岁月的发明。一想到糊包,就精神倍儿爽;尝一口糊包,则满口生香;吃一碗糊包则充满了能量。那各种食材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生活哲理,正所谓小糊包蕴含着大哲学。难怪总有些赵城人说,在社会上做人不能太孤太独,做人做事汤是汤,料是料,泾渭分明,特立独行,那容易反受其害。人要活成糊包,做到兼容并蓄,此乃生存之道也。但也不要活成糊涂人生,清代郑燮所说的“难得糊涂”,并非真要装糊涂,其中蕴藏着无穷睿智,人家那才是智慧人生呢。
走出小店时,路边的灯箱仍然闪烁着,东方悄然染起的红晕正在款款送别最后的夜幕蓝。那碗浓香的糊包给予的温暖和力量,让我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