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东营,黄河入海流
◎ 程洪俊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湿地,是大地呼吸的“肺”。初夏时节,六月风和,我有幸一睹母亲河——黄河入海口的美妙景色,心潮澎湃。在东营市东营区人大刘杰三副主任的引领下,去黄河口湿地生态区路上,耳边伴随着声声鸟鸣,路两侧湿地绵延不绝,鱼鸭嬉戏,水鸟飞翔。沿途感觉自身融入景中,真正体现到人与自然、人与湿地的和谐。山东省东营市将东八路沿线零散的大小湿地、水面、坑塘“串珠成线”,形成了湿地城市“生态长卷”,湿地内芦苇摇曳、水鸟扶摇,串联起天鹅湖与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两大景区,成为湿地风情满满的旅游大道。大力实施“引鸟入城”行动,东方白鹳在湿地“安家产子”。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深入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对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空档实施造林绿化,对低效林片区进行修复提升,对重要节点进行绿化改造,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古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因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地处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黄河千年的流淌与积淀,在入海口处形成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就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见群鸟飞,常闻众雀鸣。”这是我踏上这片湿地最深切的感受。得益于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与创新出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这里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野生动物、植物品种不断增加。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湿地,已然成为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基于湿地资源的巨大优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实施“生态警务”机制,明确生态警长33项职责任务,筑牢“生态警长”保护“湿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行“五员”模式,明确每名民警都是践行习近 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员、规范执法的战斗员、保卫黄河安澜的巡逻员、动植物保护的救助员、守护滩区群众的服务员等“五员”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协调有序、优势互补、执行有力的工作制度体系。
烟花三月,无须下扬州,一年四季,请您来东营。在东营,走出家门就能饱览迷人水色、享受亲水生活。夏日的酷热,却挡不住人们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的热情。在位于东营区的城内湿地公园,如潮的游客一波接一波,儿童的欢声笑语一浪逐一浪,他们或在景观区拍照,或在林间小路漫步,或在游乐区嬉闹,川流不息,其乐融融。
东营区把城区湿地、郊野湿地、乡村湿地和河流湿地等地域元素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对湿地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空间布局规划,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各个湿地公园还各有特色——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东营市唯一一处国家级湿地公园,主要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合理利用、社区共建5大工程;鸣翠湖省级湿地公园,彰显黄河、石油、海洋、湿地“四色文化”,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特色,湖岸线长8公里,环绕湖畔林木植被茂密丛生,100余种鸟类、鱼类栖息群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黄河入海流域典型的自然风貌及特色文化;孙武湖省级湿地公园,在遵循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使湿地的生态、经济、景观、社会等多种功能得到了发挥,建设了集景观观光、游玩的亲子文化园。
黄河口湿地生态园,属于高度特异性旅游资源,有很强的观赏性。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内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刺槐林1.2万公顷,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水生动物64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两种。这里也是鸟类的栖息地,鸟类主要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等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与30多种,成为鸟类生活的乐园。见到东方白鹳,我是何等兴奋!“故乡名字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600年前汾水岸边优雅漫步的东方白鹳,在大槐树老家难觅芳踪,却在黄河口湿地生态园见到了她美丽的倩影。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入海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母亲河入海的样子,观赏河海交汇的景观。如果有幸,还能看到黄河水与渤海水“鸳鸯火锅”“海水”不犯“河水”的壮观景色。还有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景观,展示出绿野千里的动人景观。
一个河海相连、城水相依的灵秀之城正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这座舒朗大气、清新明亮、生态宜居的魅力城区,正谱写出百姓幸福生活的优美乐章、彰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东营样板”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