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洪洞,出走的决心
◎ 王雅婷
从高速公路出口驶出,“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的横幅便映入眼帘,东西两侧的霍山和吕梁山环绕着这个县城的千家万户。
这里是洪洞县,山西省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北方小城。抵达之前,同行的几位专家不禁发问:洪洞县的煤炭资源丰富吗?站在这片土地上,似乎看不出煤炭的任何痕迹。寒冬时节,街头人头攒动,天空湛蓝深邃,与大家印象中的煤炭大县好像并不一样。
洪洞县,广为人知的是它深厚的寻根文化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煤炭的烙印同样深刻。
山西11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80%以上的县城都有煤炭资源分布。洪洞,如同山西省的迷你(mini)版,在转型的交叉口上,一手握着煤炭的过去,一手迎接着多变的未来。在这场转型大潮中,洪洞县正在积蓄动能,努力摆脱对煤炭的依赖,期待着扬帆远航。
文化印记>煤炭足迹
洪洞县拥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尤以洪洞大槐树最为典型。历史上,洪洞移民潮起,无数先民自此踏上离乡之路,众多百姓一同沿着这棵古树下的小径远走,枝繁叶茂,扎根生长。洪洞大槐树绝非仅仅是一棵古树,而是承载着华夏民族迁徙记忆与血脉传承的精神图腾。
大槐树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流转,如今则成为县域重要的文化印记,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遗产地和5A级景区。这份文化积淀如同基因密码,深深吸引在外的离人,衍生出一系列寻根问祖、民俗体验活动,让大家对家的渴望和归来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记载,而是可触可感、引领发展的别样力量。
与此同时,这座小城蕴藏着更加磅礴的文化力量。这里分布着5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广胜寺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等众多宝藏。
今年,黑悟空乘着筋斗云来到广胜寺,也为当地文旅发展带来一波波人流。从当地出租车司机的喜悦中可见一斑,“今年旅游包车的人特别多,一天好几个地方连着转悠,要是年年像这样就好了”。
时空在这里压缩交织,站在飞虹塔下,阳光折射下的五彩琉璃,风中铃铛阵阵作响;站在水神庙的壁画前,自然景物、古式建筑、宫廷人物、民俗民风栩栩如生,人们感受着时空的回响,共享着先人对美的体验......种种文旅底色共同交织成一张紧密的文化网络,转化成为洪洞县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底气。
在“13362”工程推进下,2023年洪洞县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策划实施2023临汾·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山西临汾中镇霍山文旅康养避暑旅游季2个有影响力的文旅活动。大槐树景区荣获首批“山西文化记忆”项目,全年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达到去年的3倍以上。
目前,洪洞县文旅发展仍在爬坡中。据《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山西省唯有介休县以93的排名挤进中国旅游百强县名单,洪洞县位居117位。
百强县中浙江省以35席的巨大优势遥遥领先。有位研究文旅的专家说“山西和浙江是中国旅游镜子的两面,浙江旅游做得非常好,但是浙江本身没有什么资源禀赋,从自然资源和文化禀赋上都是先天不足的;而山西历史文化这么厚重,反而旅游搞得没有浙江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与当代人的旅游需求相契合”。
像洪洞县一样,山西很多县域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流量变现还需深耕。洪洞县如何才能勇闯百强圈呢?
在于创新。一位省外文旅专家指出“得年轻人得天下,在文旅这一块他们是制造者,也是分享者、传播者”。要让这片土地蕴藏的好东西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头,才能吸引更多人伫立于这片土地沉浸欣赏。
在于立本。不能只做一个‘网红县’,也不能一味地复制大城市的成功模式。洪洞县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需结合当地创世文化、司法文化、移民文化、镇山文化等文化脉络,将古文化转化为世俗的、亲民的、新鲜的当代灵魂依托,贴合文旅产业发展的市场逻辑。
在于取舍。不仅要做得好,也要做得久。洪洞的文旅产业,不仅仅是旅游业的扩张,更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如何让旅游带动地方经济,而非造成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洪洞面临的重要问题。
煤炭足迹并未走远
提到洪洞,许多人会自然联想到“寻根”“祭祖”等,已初具品牌雏形。就像对人的第一眼眼缘,这种等号关系首先让人们感觉到洪洞县的厚重与古朴,冲淡大家对煤炭的印象。但是,煤炭足迹并没有走远。
煤炭行业依然在洪洞经济的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洪洞县拥有1200平方公里的煤田,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煤炭产量常年位居临汾市前三,2023年,全县原煤产量1080.37万吨,同比增长12.57%。
煤炭行业仍是当地人安身立命的支柱行业。在与超市、出租车、酒店等当地工作人员交谈中,说起当地的主要产业,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煤炭。这与县外的人看洪洞,是两个视角,在本地人心中,煤炭才是洪洞的第一标签。
煤炭正如洪洞县西屏峰峦叠嶂的吕梁山,支撑着这里千家万户的就业,支撑着这里的财政收入。波动增长的煤炭产量和丰富的资源储备使其继续在洪洞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支柱作用。煤炭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因为文化产业的崛起而削弱。
正如山西省大多数煤炭大县一样,煤是安身立命,也是背井离乡。煤炭生产亦为洪洞县带来煤炭生产地区的一些通病。产业结构失衡,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常年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50%以上。
对于常住人口60多万的小城来说,除去因自然增长率下降所引发的人口规模下降,2023年当地人口流出约1600人,常住人口流失也成为当地面临的困境之一。除了煤炭,这里似乎容不下更多类型的就业岗位,一些人不得不离开他们深爱的故乡。
“双碳”背景下,洪洞县转型还需提速,文旅等新兴产业需要加快成为洪洞人的另一座“靠山”。在煤炭与文化的交织中,洪洞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二者对立,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最契合的融合点,先立后破,让文旅成为煤炭地区转型的催化剂、缓冲带和突破口,走出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贸然摆脱煤炭这一传统产业,激进追寻全新的产业结构转换显然不现实。但也不再是煤炭产业的“孤注一掷”,而应立足本土文化、自然资源与产业基础,探索此增彼涨的长期路径。因此,如何以煤支持非煤,谋划利用煤炭带来的财政收入支持新产业发展,成为洪洞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正如最初的大槐树早已不复存在,消失在沧桑巨变的历史长河中,但从中自然孕育了二代、三代槐树,洪洞人在转型过程中也不缺乏韧劲。洪洞县提出“1255”战略,探索“率先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标杆县,突出“项目攻坚、营商环境、文明创建、改革创新、安全稳定”五大抓手,力争3~5年内主要指标进入全市、全省第一方阵。
不止回家,更是生活
转型之路并非单一选择,而是一个多元互补的系统,产业转型亦是如此。洪洞县在这一进程中,正稳步前行,积聚势能,为年轻人编织着回家的道路。
2023年,洪洞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8%。洪洞正在稳扎稳打,挖掘内在优势,重塑产业内核,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洪洞县辛村镇南段村,洪洞华影文旅影视产业园建设项目刚于2024年年末建成。XR虚拟影棚、VR实景影棚等安家于此,围绕影视动画、数字文旅、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等数字方向进行内容生产,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产业配套及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基地。
一个摄影棚内,一个摇臂,一个大屏、几台电脑,就成为一部短剧的诞生地。“这项技术对大城市可能不起眼,但对一个煤炭县城而言,能来到我们这里,带来了新产业发展的希望。”洪洞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如是说。正是这些技术的转移,赋予了洪洞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也让这座煤炭县城开始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寻觅自己的位置。
驱车20分钟,则来到另一处变革发生的核心地带——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翔(洪洞)智能科技产业园,华翔集团作为本土上市企业,主要生产白色家电、工程机械、新能源光伏和汽车领域零部件,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车间里跳动的数据、高效协作的机械臂,是工业4.0时代洪洞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15万吨精密零件、2亿件机加工零件的产能背后,是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产业配套协同发力的成果,填补本地高端制造空白。
洪洞县也在全力围绕华翔集团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以此打造新的产业集群。未来,三期项目将在这里持续推进,一系列智能化生产车间将陆续落成,从智能化家居法兰生产车间、智能家居气缸车间,延伸至智能家居曲轴车间、智能家居活塞车间和智能化家居泵浦车间等多个领域,深入布局。
这些改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防范因能源转型带来的社会风险。期待有一天,洪洞释放更强的产业对人才的牵引力量,更多人回“老家洪洞”不再是短期旅途,而是切切实实生活在这里。
烫面油饼是洪洞县的特色小吃,虽然揉面时未加一粒糖,却因老陈醋的加入,经过高温激发,在口中逐渐释放出淡淡的甜香。转型的过程亦如是,非一蹴而就,伴随着酸甜交织的滋味,在曲折复杂的历程中,逐步形成适合县域的独特路径。
在洪洞的“第二次创业”途中,短期仍需依托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像吕梁山一样稳重的底盘,但关键仍是培育新的非煤支柱产业,为自己打造另一座如中镇霍山一样的新产业靠山,就像这座城市中的公路,穿越煤田,串联山川,朝着远方的希望,坚定前行。
(来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