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羊獬最美的蒹葭芦苇
◎ 高玉柱
说起芦苇,总是想起白洋淀里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在天然屏障的芦苇荡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里,一家七八口人挤在铺着苇席的土炕上。芦苇,我国大江南北的水域地区里都有它的身影。芦苇朴实平凡,不招人眼,很少有人去赞美它,关注它的存在。相传,上古时的尧王和他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在洪洞羊獬村发现了芦苇,他们将芦苇编织成席子,又将其技艺传以民众,流传至今。
羊獬村位于洪洞县甘亭镇西南部,地处汾河边上,常年积水形成的湿地,生长着茂密芦苇,植株大多3至8米,叶对生,阴阳合,身杆圆,中心空,头顶长着圆花絮。芦苇根状茎纵横交错、结网抱团,形成强大的生命力。芦苇,无论时局的变迁,狂风暴雨的肆虐都不能奈何它。它,无畏无惧,迎风挺立,就这样守护着这片沼泽地,它们留下了多少过客的记忆,只有岁月的印记才能解密。望着质朴无华的芦苇,我想与它对话。它却无语,它沉默着,它的沉默倒使我穿越了几千年。尧王用芦苇搭建茅草屋(房);娥皇与女英蒹葭织苇席的画面情景,历历在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羊獬唐尧故园存留着一座简陋的茅草房(始建不详,传说是尧王寝宫),现毁无迹。在搜集整理老照片时,我发现一组再现羊獬“唐尧故园”历史绘图胜景中,有一图展现的尧王寝宫是茅草房建筑。据《洪洞县志》记载:羊獬“原名周府村”。远古时,羊獬是广袤无际的沼泽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做床的原始生活。
相传,尧王巡视到周府村。有人禀报:说一农户家羊生了一只独角兽(“獬”),它立地能辨识忠奸,尧王察看后,龙颜大悦,遂将周府村赐名为“羊獬”,沿用至今。随后尧王举家由陶寺迁居羊獬后,夫人散宜氏又生了一个小女儿,名曰女英。
尧王访贤多天后,回宫路上,内火攻心,饥渴难忍;行走到芦苇荡时,他已筋疲力尽。望着眼前的芦苇,见嫩绿的叶子快要滴出水来,尧王动了动嘴唇,一股清凉之气流入体内,顿时饥渴消退,身心清爽,精神倍增。他手摸着芦苇,望着不着边际的芦苇,沉思着,灵机一动,他想出栽木桩,搭横杆,建一座用芦苇覆盖的茅草房。芦苇草房建成后,人们才逐渐形成建立房屋和家的理念意识。
秋天,羊獬苇荡芦花烂漫,枯黄的苇杆象似根根金棍,苇叶像似金刀,迎风挥舞。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娥皇、女英带领宫女秋游,商定举行一场骑马比赛分胜负;娥皇、女英各带一队,笛声一响,骏马奔腾,逐风追电,马蹄扬起的沙尘弥漫天空,遮住太阳;掀起的狂风吹拂的芦苇跳起了摇头身舞。娥皇、女英争持不下,平分秋色,两队双赢,相互道贺。
她们打道回府途中,一只雄鹰展翅俯冲扑向湖水抓鱼之时,马队受惊,四处狂奔,踩踏坏了黎民百姓大片的芦苇。娥皇女英她们带着破碎的苇杆回家,向父亲尧王负荆请罪。她们发现父王,并没有责怪她们的过错,而是捡起雪白的芦苇裂片沉思。娥皇女英也捡起破碎的片片芦苇观看,一刹那,与父王心有灵犀的女儿脑海里形成十字相交的理念。她们速将破碎的苇杆与父亲的裂片芦苇交叉相叠,交叉相连的“井子型”图案形成。娥皇女英暗自发愿,定将这一图案变成现实,恩惠于民。
此后,娥皇女英经过多次大胆的实验与改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块洁白的苇席诞生了。娥皇女英将这一先进技术,传授给羊獬人,历山人,万安人;传授给汾河两岸的黎民百姓,为民造福。苇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降生蓐草”的历史。同时,改善了人类居住的条件;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一年的雨季,娥皇女英从历山回娘家羊獬省亲时,来到汾河岸边,突遇河水暴涨,一泻千里之势。她们断然决定一个留在河西、一个奔赴河东,指导村民用苇席堆积泥土,筑坝抗洪,取得成功。秦汉时人们用苇席堆土筑长城,筑瞭望烽火台,防御外侵。到近代,人们用苇席铺炕,建房、囤积粮食、防洪抗洪等等。如今,我国由农业文明步入到工业文明时代。苇席,茅草房退出历史舞台。洪洞大地的人们始终铭记着娥皇、女英二位贤圣为民造福之功德,传承着苇席这一传统文化的记忆。
时代变迁,芦苇没有与时俱进,仍然没有华丽的外衣,它轻盈的身姿,却有脉脉的深情。它们有时也会低头弯腰,暂时的低头弯腰是为了风过雨后更加笔直地站立。它们纯朴个性,自在洒脱,毫不娇作,朴实中自有灵秀气质所在。它们不忘初心,紧密相连,齐心向上,豁达无语,不攀彼此,依然坚守岗位,迎风挺立,无畏无惧,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尧王,娥皇与女英美德的精神灵魂。
羊獬芦苇,奇而不同的是每根从杆到叶鲜绿鲜绿的,翠的闪闪发光;嫩得每片叶都要滴出水来,有望叶止渴,身心清爽之感受也。
羊獬芦苇有着一股敢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求生精神,有着一种洁身自好而又敢于奉献担当的高尚品格;有着神话一般的美丽传说,有着诗一般的情景交融的叙史篇章。它是最美的蒹葭芦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