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兴唐寺游记
◎ 刘媛媛
在山西,你永远不知道,你一脚踏进的是怎样一种存在。
2024年夏至的前两天,我跟随山西省女作家协会来到洪洞,探访这里的名胜古迹。恰巧董宇辉前脚离开,网上关于洪洞的热传人尽皆知,人都有凑热闹的天性,我也对那棵槐树、那座古塔、壁画充满了期待。但没想到的是,我先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景点惊艳了,正因为它目前的名气不很大,更让人感受到山西这块土地的无尽神秘。
我们一行上午从太原出发,中午抵达洪洞,午饭后的安排是去兴唐寺,网上查了查,有关兴唐寺的介绍并不多,看行程安排只有不到两小时,下午四点多就返回要听关于洪洞小吃的讲座,心里想着这也许是一个一带而过的地方,估计可看的东西不多。
大巴车顶着骄阳走了比预计时间多一倍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兴唐寺,准确地说是到了兴唐寺乡。环顾四周,群山罗列,并不秀美,眼前的空地应该是游客接待中心,因为还处于筹备状态,看上去更像一个没有收尾的工地,夏至前白花花的阳光更让这里平添了某种寂寞。远远看到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塔,挺直秀美,背映着群山,倒是平添了某种怀古气氛,而离我们不远处也有一座很高的塔,据说这叫“老家灯塔”,现代工业技术,在我眼里除了高以外乏善可陈。四顾间一位着黑衣的四十岁上下黑脸男子开始讲解,显然他不是常见的景区导游,我在人群后面,没有听清介绍,想来应该是当地饱学之士,果然,他开口一讲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我也急忙收回漫不经心的张望,凝神细听。
原来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兴唐寺乡,地处霍山脚下,“霍岳崔巍万古尊”。霍山又称霍太山、太岳山、中镇山,黑衣人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五镇”,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而五镇是仅次于五岳的皇家祭祀山脉,分别为: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据黑衣讲解人介绍,早在3500年前,人们对霍山的祭祀不但十分频繁,而且具有了某种规律。而从各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霍山甚至包括整个太岳山脉,都是当时祭祀活动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公元8世纪中叶,唐肃宗时的河东才子吕湮曾为霍山之神立传。传曰:“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雷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璜寰以象其德。”看来,霍山确实曾经有过一个“一岳独尊”的荣耀时期。霍山作为祭祀之山,大约始自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隋唐时期,许多后世被人们称道的著名景观即已渐显声名。北宋吕在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一位叫杜衍的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霍岳》,诗曰:“万古神山入盛谈,而今真得对睛岚。禅门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瓯酒欲酣。”这首诗事实上是对霍山由祭祀之山到风景名胜之山演变结果的一种总结。此前真不知道霍山有这样的“光辉历史”,心里面暗暗感叹山西真是神奇之地,不知道它还藏着多少不被后人知晓的故事。
我们边听边走,不一会儿来到了“中镇庙”,这是霍山著名寺庙,是中国古代祭祀五大镇山之中镇霍山的庙宇,起源于尧舜时期中祭大交霍山。庙址屡有改迁,现址为隋文帝大业十四年下诏所建,细算来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维护,到明清之际,中镇庙已是庙貌森严,古松巨柏遍植庙内外,成为一方名胜。中镇霍山祭祀活动,贯穿了整个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虞舜,下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有历代四十位帝王或国君遣使祭祀中镇霍山。历代文人学士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题咏霍山的诗词文章,历史典籍里的记载、历代祭祀、题咏石刻,共同构成厚重的中镇文化积淀。
黑衣人的讲解,情绪饱满情感投入,我们也被深深吸引,急切地想入庙一探究竟。凝视山门上黑底黄字的匾额,环顾周围的群山,真是有沧海桑田之感,这一脚跨进去的就是千年门槛。原来这中镇庙是遗址公园,大殿迴廊周围及殿内外墙壁间陈列了历代祭祀碑、题咏碑、修葺碑多达百余块,最有价值的是明洪武三年诏旨碑(俗称透灵碑)、康熙御书“秀峙中区”碑、明嘉靖山西巡抚杨宗气题诗碑。康熙御笔碑上的字迹清晰,但碑体已残,碑旁的介绍上写着: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时路过赵城县驻跸。御书“秀峙中区”刻石中镇庙。碑通高432厘米,螭首高99厘米,宽102厘米,厚34厘米。上部刻康熙御印“御笔之宝”,中间篆书“御笔”二字,康熙楷书饱满劲秀,行笔洒脱流畅。碑阴刻立碑人姓名:“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遣内阁侍读学士臣卢起隆立”楷书一行。为卢起隆受命致祭中镇山时所立。
目前,保存完好、气势宏伟的是透灵碑。此碑建于洪武三年(1370),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祭祀中镇霍山神而敕立的石碑,碑体高大端肃,显示着一个新帝国的气派庄重,碑首雕饰双龙,碑首上“大明诏旨”四个字清晰醒目,底座是神龟状赑屃,碑阴有官员题名。书碑者詹希元,此人是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官中书舍人,“善大书。宫殿城门题额,往往皆希原笔也”。
其他的碑刻各有特色,有一块碑居然是两个朝代共用,一面是唐朝的,一面是宋朝的,因为珍贵被装了玻璃罩子,上面的文字实在看不清楚,古人挺有意思,想必是省钱图方便吧。还有一块碑上是龙飞凤舞的草书,我不很懂书法,但看字迹飘逸潇洒,字体间错落盘旋有一种灵动之美。据说20世纪70年代末,中镇庙与兴唐寺等霍山上主要的古代建筑物已倾圮败坏,仅仅遗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痕迹与遗址,这些石碑也大多风化破损,而今能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碑林,也是一大幸事,足见当地政府对于文物的保护是下了功夫的。
从中镇庙出来,我们被安排坐上了景区的交通车,要去霍山景区。沿途景色与来时大不相同,植被茂密,山峦线条柔和秀美,大约二十多分钟后下车到了景区门口。这里气温明显下降,清新湿润的空气一扫之前的燥热,令人心旷神怡。有年轻人在弹琴唱歌,神情愉悦。我们顺着木质的栈道拾级而上,绿荫覆地,溪流潺潺,好一方福地洞天。这其实是一道峡谷,两边山势崔嵬,巨大的岩石像天然的雕塑,呈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忽然,有人发问:这是什么树啊?树干居然是绿色的?定睛一看,果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绿色丛林,笔直的碗口粗的树干如碧绿的翠竹直插云霄。见众人不解,黑衣解说员神情振奋滔滔不绝讲起来:“这种树是椴树的一种,俗称青皮椴,别名青棒子,又因其树皮青碧如玉故又称碧玉林。椴树是中国珍贵的重点保护植物,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有80余种,我国有32种。而霍山上的这种青皮椴,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适生于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一般多生长于海拔1000—1600米的疏林中,最适温度15℃—25℃,喜温凉湿润气候。抗毒性强,虫害少,北方的林区和景区内椴树的存活量很少,偶有存活实属难得。我们所在的景区周围有数百棵左右,葱葱郁郁长势良好,证明了这里的空气、土壤、温度非常适合青皮椴树的生长环境,也因此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非常适合度假疗养。”众人听闻,忍不住大口呼吸,愈发觉得神清气爽起来。
不知不觉间,时间飞快过去,已经远远超过了既定行程,黑衣人意犹未尽,如数家珍,告诉大家还有许多景点如兴唐寺、赵氏祠堂、居士林、人祖泉、玄帝宫等值得一看。告别时听别人称呼黑衣讲解人李书记,我心中一惊,连忙跟当地陪同人员打听,才知道原来为我们讲解的是兴唐寺乡党委书记李晋豪。她告诉我,李书记致力于兴唐寺景区的保护开发,许多景点的解说词都是他亲自撰写。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兴唐寺景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但是要更进一步完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他们充满信心。我远远望着这个中国最基层的领导干部,回想着一路的所见所闻,深知这一砖一石的构建需要多少的操劳和心血,不得而知像这样的亲力亲为不惜余力地抓住机会宣传家乡的举动,他做了多少次。领略到年轻一代基层干部的实干,是此行的意外收获。
回到市区,我们后面的行程延误了两个多小时,虽然时间压缩严重,为我们讲解洪洞小吃的程先生,还是用他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洪洞的饮食文化,再一次感受到洪洞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风采。苏三离开洪洞时,说了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而我的所见所闻,觉得这个锅似乎可以甩了。

(刘媛媛,太原学院文化与旅游系主任,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女作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推荐阅读
- • 三月十八,广胜寺祈雨
- • 无声的爱
- • 一点点感动
- • 谷雨春深染黛青
- • 县摄协“全民随手拍”摄影网展作品《热恋中的凤头鸊鷉》
- • 3085期 2025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