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恢宏的叙事 自然的赞歌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 辛宇卉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一直很喜欢她用文字构筑的关于白山黑水的苍凉又瑰丽的世界。
  近来,她的一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又再度走红。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顽强坚守。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用富有诗意和韵味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遥远又神秘的世界。
  如诗如画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自然风光,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繁衍生息,与大自然相依相存的生产生活方式,鄂温克族的兴衰荣辱、民族文化,如同一部神秘又鲜活的纪录片,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采用主人公自述的方式,以“清晨”“正午”和“黄昏”讲述的内容,串联起小说的全篇,象征着鄂温克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沉静而饱满的叙述,写活了一群有血有肉、坚韧顽强的鄂温克人,有勇猛善战的猎手林克、拉吉达、鲁尼,‌有爱而不得走向死亡的达玛拉、金得、马伊堪,‌有命运多舛的妮浩、玛利亚。
  他们信奉萨满,敬畏自然,在长满苔藓与参天大树的大兴安岭,以驯鹿为伴,以狩猎为生,频繁迁徙,繁衍生息。‌这些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鄂温克族生活画卷。
  在这部鄂温克族传奇又哀伤的变迁史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矛盾激烈的冲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风景、人情、历史和生活方式,就在作者简洁凝练、质朴雅致的铺陈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呈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时被书中人物不畏苦难、生生不息的精神所打动。
  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瘟疫、战争、疾病、死亡等,但无论遇到什么,他们始终保持着善良、博爱的品格和不畏困难、顽强坚韧的精神。
  就像妮浩萨满,明知去挽救其他病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时,还是一次次选择了救助,她说:“我是萨满呀!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当遭受瘟疫,大批驯鹿染病时,他们虽然很恐慌,但积极想办法自救,终于保住了赖以生存的鹿群。
  当一个个亲人意外离世,他们含泪葬了死去的亲人,尽管无限悲伤,但还是收拾家当踏上了往下一个营地的搬迁之路。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养育了鄂温克族人,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他们一直恪守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原则。
  他们在山林中狩猎、生活,林中的动物与植物滋养了他们的身体,河流树木和清风明月,抚慰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深知万物有灵,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爱护。他们狩猎、采集,从不贪婪无度;他们打到猎物,要祭神以后再吃。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侵蚀,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一现状令世世代代以山林为生的他们感到忧虑与绝望。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宏大的叙事作品,‌涵盖了自然、‌民族与历史的广阔主题,‌它以鄂温克族人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智慧与精神追求。
‌  它不仅让读者领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美,‌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死亡与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