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韩略村战斗 《亮剑》原型的经典伏击
在洪洞县曲亭镇韩略村西,韩略战斗遗址及烈士陵园静静伫立,这里承载着一段改写抗战历史的热血传奇。1943年10月的那场韩略伏击战,以其出其不意的战略部署、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甚至连***主席都对其高度赞誉。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揭开了82年前那场堪称神来之笔的经典伏击战的神秘面纱。
韩略烈士陵园始建于1960年2月,是为纪念在韩略战斗中牺牲的20余名无名烈士而建。在陵园正门偏东,“韩略战役旧址”的黑色石碑格外醒目。在洪洞县史志学者何洪林的引领下,记者沿着田垄间的羊肠小道,下行至峡沟沟底,这里便是伏击战的第一现场。两侧高六七米的黄土陡壁,在树木的掩映下宛如天然屏障,当年八路军正是在此居高临下,将日军“战地观觐团”几乎全歼,如瓮中捉鳖。
1943年,正值抗战艰难时期,日军对太岳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滚扫荡”。10月,太岳军区386旅第16团按照上级指示,突破日寇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从太岳区经晋西北开赴陕北,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10月22日,在太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的率领下,部队隐蔽宿营在韩略村附近。此时,洪洞县地方武装送来重要情报:日本军官学校有一个中队将于24日途经此地。王近山司令员与战士们一起分析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决定突袭日军,打乱敌人的“铁滚扫荡”计划。
10月23日晚,王近山精心部署:九连抽一个排控制炮楼,其余两个排埋伏在村头截敌“头”;四连和五连埋伏在公路两侧坡坎后,打敌“身”;六连在最后堵敌“尾”,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扎紧“口袋”。各营纷纷请战,最终团首长决定此次奇袭由二营执行,三营派出一个连协助。
二营营长聂风炎回到营部后,与教导员一起研究作战细节,召集各连连长和指导员布置任务,进行战斗动员。战士们个个擦枪磨刀,严阵以待。黄昏时分,二营选定两面是小塬山、中间地势下凹的一段公路为阵地。凌晨三点,部队埋伏在公路两旁,静待敌军到来。寒星闪烁,战士们身披薄霜,趴在工事里,全神贯注地目视远方。直到天亮,敌人仍未出现,大家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聂风炎和教导员扮成拾粪农民,分头检查了阵地。他们刚返回营部指挥所,侦察员便气喘吁吁地来报:“发现了八辆汽车,正朝这里驶来!”聂风炎判定敌人已到,通知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公路拐弯处,敌人的汽车缓缓露头。驶近靠阵地这段公路时,因路面坎坷,汽车颠簸而来。不一会儿,八辆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圈。“打!”随着一声令下,六连率先打响,堵住敌人的退路。紧接着,四、五连枪炮齐发,手榴弹如雨点般投向敌人。顷刻间,浓烟蔽日,天昏地暗,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像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却始终无法逃出八路军的包围圈。“冲呀!彻底消灭这群野兽!给死难的乡亲们报仇!”聂风炎一声令下,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突击队率先冲向敌群,展开了白刃格斗。四连班长徐发荣见车厢内的三个日军打倒了一名战士,便扔出一枚手榴弹,借浓烟跃上车厢刺死两个日本兵。下车时,他被车座下两名日军抱住了腿,幸得战友及时救助才得以脱险。一阵激烈对战之后,残存的日军在一名军官的指挥下,叫嚣着冲向营部指挥所,企图做垂死挣扎。那军官举刀砍向聂风炎,聂风炎飞身闪过,身旁通信员马白福一枪将敌人击毙。
韩略伏击战虽规模不大,但战果丰硕。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除3名敌人漏网外,共歼灭180余名日本军官,包括日军一个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及6个大佐联队长等,还击毁敌军汽车13辆,缴获大批枪 支及军用物资。
此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震怒,下令枪毙了负责韩略村据点的日军小队长,撤去驻守临汾的第69师团师团长清水中将职务,抽调约3000名兵力,并派飞机寻找我方主力决战。然而,八路军在民兵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早已安全奔赴延安。
韩略村伏击战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专电表彰,临汾情报站也获得特别嘉奖。1944年1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文称赞386旅第16团“创造了在敌占区伏击战的光辉范例”。毛主席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评价道:“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韩略村一战,王近山将军威名远扬。太岳军区司令陈赓说:“韩略村战斗比在战场上消灭5万日军还意义重大。”王近山将军的事迹后来被改编成抗战影视名剧《亮剑》,剧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带兵伏击日本军官战地观战团的原型正是王近山,他所展现的“亮剑精神”激励着无数人,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来源:《临汾日报》)
推荐阅读
- • 3100期 2025年8月16日
- • 3100期 第二版
- • 3100期 第三版
- • 3100期 第四版
- • 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 我县召开见贤里招商运营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