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风靡世界的“山西洪洞娃娃”
◎ 高玉柱搜集 高路整理
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时期,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革命里程碑式的著作,英文版于1937年出版。1938年该书以《西行漫记》在中国出版发行。
此书一经出版,便轰动了全世界。
因为它向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全世界反法西斯热爱和平的人们知道了,在中国还有这样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历经千辛万苦,扎根陕北延安,坚持对日寇作战。
更让人觉的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不同版本的书,不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扉页都用了一张图:一个稚气未退的娃娃,胖乎乎,圆墩墩,目光炯炯,身着一身红军军服,腰扎武装带,肩挎军挎包,仪态英俊而又不乏天真活泼,这是一张可亲可爱的红军娃娃照片。
透过书内容话题沉重,照片给人带来无限乐观和自信。
扉页上这个可爱可亲的红军娃娃是谁?
作者并没有记述他的具体籍贯和姓名,只留下几句简短文字:12岁,红军·山西娃娃。
为何作者对他情有独钟?在不同版本上都让他与读者第一个见面?
刨根寻底,拂去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尘埃,这位红军山西娃娃找到了。
他是山西洪洞人,名叫王东平,1924年出生于洪洞县北官庄村,乳名月娃子,学名王月,战时改为王东平,参加红军时年仅12岁。
月娃子王东平,一个稚气未退、嘴上无毛的娃娃,他为何能走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笔下?他和斯诺又是什么关系?
让我们掀开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重重帷幕,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的严密经济封锁和重重军事包围,北上抗日,结束了长达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此时,外面世界风云激荡,世界上对中国国内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武装北上抗日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的是一股到处流闯的“共 匪”。这样的歪曲宣传对刚刚立足陕北的红军极为不利。为了让世界了解我们这个政党,了解这支抗日队伍,我们急需在世界上发声,让世界知道我们,了解我们,支持我们。
1936年,此时在中国战场做采访报道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宋庆龄先生介绍,了解到红军领导人神秘传奇人物毛泽 东和他的战友领导的中央红军。爱岗敬业的斯诺乔装打扮,通过国民党层层围堵和严密封锁到达陕北延安,并进行长达近半年的采访活动。这对我们红军来说,是大旱逢甘霖,斯诺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通过斯诺手里的这支笔源源不断的采访宣传报道,让世界了解到了当时抗战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下的红军队伍。
对经宋庆龄介绍专程来到延安,我们求之不得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毛主席和周恩来自然是精心呵护,唯恐照顾不周。 初到延安的斯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起居很不方便。1936年6月,毛主席和周恩来经过精挑细选,决定派王东平去为斯诺当勤务员,专门负责照料在陕甘宁边区采访的斯诺先生生活起居。王东平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当时王东平才是个未满15岁的孩子。
周恩来副主席郑重地嘱咐他:“小鬼,斯诺先生是个外国记者,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你一定要无微不至的照护好他!”。
但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语言障碍,说话互相听不懂。他和斯诺说话,嘴上抹石灰——白说。王东平急得拍脑袋,斯诺急得捋头发,王东平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转念一想:这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交给自己的任务,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能撂挑子。哑巴都能互相沟通,何况是会说话的人呢?于是王东平先从生活中的吃住行开始,把它变作手势,打手势比划沟通磨合,相互学习。果然不长时间,两人可以交流了,并且相处成了好朋友,无话不说。
王东平发现斯诺睡觉,不论白天晚上他总是两腿弯曲着的姿势,有点怪,难道外国人跟我们不一样?通过这个细节,王东平细心观察斯诺睡的床板短,而他的个子高,怪不得他睡觉总是弯曲着。王东平趁斯诺出外采访间隙,他就想办法找木料,在他的床头上接了一截木板。斯诺回来躺睡还是老姿势,他就对斯诺说:先生请把两腿伸直,试试如何?斯诺两腿伸直感觉很舒畅,在床上翻了个滚,才发现床板长了一截子。斯诺感激的朝着笑眯眯的山西娃连说了几遍“thankyou!(谢谢!)”。王东平连连说“nothanks(不用谢!)”。
相处久了,彼此间有了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多言,便能了解对方的想法。从此他们结下深厚友谊,成了忘年莫逆之交的异国朋友。
一天夜晚,斯诺向王东平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为什么要当红军?”
王东平一听斯诺的提问,调皮地说:先生“你是不是在采访我呀?”
他那满脸认真严肃的劲,把斯诺逗笑了:“Yes,我现在宣布对王东平同志正式采访。”
王东平说:“红军为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当一名红军多光荣啊,谁不想当一名红军战士。”斯诺把这段对话原汁原味地写进《西行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书里。而且在书中他对王东平还有一段精彩描写:“他是个圆墩墩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他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
斯诺掐指一算,时间如梭,在延安已住将近半年,采访工作非常顺利,圆满收官。他即将离开延安,返回美国,却在心中留下无尽的感慨和恋恋不舍,他舍不得毛泽 东和他的战友们,更舍不得和他共同生活相处的王东平小红军这个“山西娃娃”。
斯诺真的要走了,他拉着“山西娃娃”王东平的手说:“我给你在咱俩住的窑洞前拍张照片吧!”
王东平高兴极了,整了整军装,扎好了武装带,笑嘻嘻,调皮地把头一歪,只听见“卡嚓”的响声,将历史瞬间凝固成永恒的纪念照片,随即成了自己书的扉页人物,毫无疑问,在以后的日子里,斯诺每当拿起这本书就会想起这位山西洪洞娃娃这位忘年交。
资料标明:斯诺原本是计划环球旅行的,按计划仅在中国停留6周,谁想,他被眼前一切所吸引,最终累计停留了13年。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2009年9月19日,斯诺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之一。斯诺逝世后,毛主席专门发了唁电:“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这一切背后,有谁能说没有我们山西洪洞娃娃王东平的功劳?可不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山西洪洞人中,最先开放,年纪最小,接触外国人,与西方名人打交道、交朋友,王东平就是第一人了。
话又说回来。当年毛主席周恩来为何挑来选去,单单选中山西洪洞娃娃王东平担此大任呢?
这绝非偶然。1924年出生于洪洞县北官庄村王东平。幼时家境贫寒,命运坎坷,3岁时母亲去世。父子俩相依为命。1934年,王东平刚满10周岁,父亲离他而去另一个世界。众乡亲帮忙掩埋了他的父亲,他成了孤儿。为了活着,有口饭吃,王东平只得到离家10华里的县城一家牛奶厂当了童工,他不仅每天从早到晚干着幼小年龄难以承受的杂务活,还要挨打受气、受饥挨饿,这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日子,一直过到了1936年的春天。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活动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在这危机时刻,红军东征山西筹集物资、扩大红军力量。1936年春天,冰雪融化,红军从陕西渡黄河东征抗日,一路打击敌寇,宣传红军主张。红军到了洪洞县,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放手发动群众,反奸除霸,打土豪分田地,让穷人当家做主。
家乡这些振奋人心好消息,让王东平彻夜难眠。深夜悄悄地逃出县城,跑回到官庄村,找到了红军。自告奋勇为红军带路,传递口信、劈柴,挑水,烧火做饭,啥样活都抢着干。红军撤离时,他找见王连长说要当红军,王连长说他年龄太小,没答应。他硬缠软磨着王连长,王连长见他心意已决,又是个孤儿,收下他当通信员。此年12岁的王东平当上了红军,开始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
入伍不久,红军战略转移,回师陕北,他离开了家乡洪洞。在行军途中,邓华首长交给他一个“干粮袋”(军需银元),叮嘱他一定要保管好,他响亮回答,“是!”。
此后不论是部队急行军,还是夜行军或宿营时,他就用绳子把“干粮袋”绑在自己身上,就这样安全地把“干粮袋”带到了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王东平的忠厚老实,忠于职守,得到领导肯定。不久,他就被选调到内务警卫连,先后给杨尚 昆、何长工、滕代远等首长当勤务员。他那浓重的山西口音,满口娃娃腔,被首长们亲切地唤他“山西娃娃”。
王东平人小聪明伶俐,是个鬼灵精,他办事认真,吃苦耐劳,忠厚老实,机智灵活,手勤腿快,认真负责的行事风格,很快被派到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身边工作,受到毛泽 东和周恩来等首长的喜爱,亲切的叫他“小鬼”“山西娃娃”。
斯诺离开延安后。王东平同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组织上推荐他到抗大深造学习,学习结束后,被任命为警卫连长,时年17岁。 他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抗日,转战华北战场,参加了上党、神头岭、黄土岭等大小上百次战斗,他荣立特等功一次,提升为警卫营长。在临汾攻坚战中,他身负重伤,浑身弹痕累累,不能随军,转业地方襄汾县公安局工作。享受厅局级待遇。老红军,1999年,因病逝世,享年75岁。
王东平虽然走了,但他那张刊登在《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书扉页英姿帅气的山西洪洞娃娃的照片,及照片后的故事却永远激励我们槐乡后人!
推荐阅读
- • 3100期 2025年8月16日
- • 3100期 第二版
- • 3100期 第三版
- • 3100期 第四版
- • 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 我县召开见贤里招商运营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