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4315”体系“钥匙” 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
这个夏天,中镇霍山兴唐寺景区游客纷至沓来,格外热闹;村民自营的饭店与民宿家家火爆;庭院经济硕果累累,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增收”。在成功获评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之后,兴唐寺乡乘势而上,以“4315”产业振兴体系为笔,描绘出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大早,一辆白色货车驶进兴唐寺乡兰家沟村,前来收购村民们种植的茄子。村民李红喜在房后 庭院种植的茄子,一茬就收获了460多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2元计算,仅这一茬就卖了近1000元。
村民李红喜高兴地说,“我把自家院子外的地都拾掇好了,外面有三四亩地,辣椒、葱、茄子、西红柿都种着,成熟后不用去集市上卖,咱村发公司会来收,价格也合理,心里很高兴。”
近年来,兴唐寺乡依托天然氧吧优势,动员610户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各类瓜果蔬菜,同时与企业签订定向收购协议,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庭院产品不愁销路。这种订单式的农业生产模式,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除此以外,兴唐寺乡借力“4315”体系中的“小吃产业”,深挖霍山物产禀赋,打造了4处洪洞小吃打卡地,除了备受好评的龙柏芽、蕨菜等原生态凉拌野菜,蕨菜肉丝如意卷、龙柏芽包子、猴头菌汤等新式山野风味也纷纷亮相,让传统山珍焕发出新滋味,扭转了“游客匆匆过,消费留不住”的局面。
农家乐店主王小英告诉记者,“政府不仅帮我们宣传景区,还教我们做兴唐寺小吃,教我们如何提升服务,怎么把生意做的更好,对我们帮助特别大。收入和原来相比翻了两三倍,特别好。”
吃的尽兴,更要住的舒心。依托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的金字招牌,兴唐寺乡的康养民宿成了游客避暑“深睡眠”的首选。
经营民宿生意的卫俊英介绍说,“今年暑期的情况挺不错的,从7月初学校放假开始,我们的客流就迅速攀升。整体平均入住率能达到80%以上,因为兴唐寺本身是一个需要静心感受的文化景点,加上周边的自然风光,游客的过夜意愿非常高,他们不仅愿意来,更愿意住下来、慢下来消费。”
兴唐寺乡成功打破了过去依赖单一农业或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小吃产业与康养旅游、民宿等业态有机结合,形成了“吃、住、游”一体化的消费场景,从路过到停留,从“头回客”到“回头客”,兴唐寺的山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兴唐寺乡副乡长殷毅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中镇文化体验,以中镇霍山文化为核心,开发系列传统文化体验产品,开发山地观光游线,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完善现有度假设施,如加快星空房等住宿设施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开发山下乡村避暑民宿,融入当地特色,依托4315产业振兴体系,打造‘农家乐+避暑度假’模式,丰富山地旅游业态,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兴唐寺乡的蝶变,正是全县“4315”产业振兴体系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庭院经济带动农业生产,村发公司打通销售渠道,小吃产业焕新田间风味,康养旅游激活消费热情,特色产业带动多元业态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让农民的口袋更殷实,乡村的未来更可期。

(记者 张政 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