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小皮球里的大革命:一位潜伏者的赤诚与柔情

在洪洞杜戍村的老槐树下,一座青砖小院静静矗立。推开“王世英故居”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触摸到一位洪洞赤子滚烫的初心——墙上泛黄的照片中,青年王世英眼神清亮,那是他最初的模样,也是一颗火种最初的光亮。
王世英出生于杜戍村的一个贫苦农家,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在他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925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考入黄埔军校,为日后敌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军事基础;1931年,时任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的陈赓同志,亲自交给他一项绝密任务:打入敌人内部,做一名“潜伏者”,联络暗号“伍豪之剑”。
然而,当他以“灰色身份”活动的消息传回杜戍,乡亲们炸开了锅,有的说他是叛徒,有的骂他是汉奸。可王世英不能解释,更不能回头。他把所有的痛,都咽进了肚子里,化作一封封用生命传递的情报。
1933年的上海,白色恐怖笼罩街头。王世英带着3岁的孩子王敏清,与假扮妻子的战友李果毅组成“三口之家”。他们的“家”从未安定,只有频繁的搬迁。每一次搬家,王世英都给孩子换一个新名字——今天叫“小树”,明天叫“阿宝”,后天又成了“毛毛”……年幼的孩子常仰着小脸问:“爸爸,我们为什么又要搬家?为什么我又要换新名字呀?”面对这纯真的疑问,王世英的心像被揉碎一般,却只能摸摸孩子的头,把到了嘴边的真相又咽了回去。
更令人揪心的是父子间的“秘密任务”。每当一家三口出门,孩子的衬衣内兜便被悄悄缝进机密文件和密码本。过火车站安检时,王世英面不改色地掏出一个小皮球递给孩子:“去玩吧,别跑远……”看着孩子蹦跳着躲开搜查的**,他目光紧锁,在心里默默祈祷。待军警完成搜身,他一声呼唤,孩子便抱着皮球跑回。直到听见那声“爸爸”,他悬着的心才能放下。那些关乎生死的绝密情报,就这样在童真嬉戏中传递出去。
一个皮球,一件童衣——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曾是暗夜中的星火。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革命者不仅是铁血战士,更是以骨肉为盾牌、将父爱深藏心底的英雄父亲!
王世英的赤诚,深植于杜戍的土壤。他与同村少年赵生财的故事,至今催人泪下。两人自幼同窗,情同手足,他们从小一起光着脚丫在田埂上奔跑,一起偷掰地主家的玉米棒子。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这两个穷孩子的友谊,是苦日子里最甜的一块糖。抗战爆发那年,王世英一把拉住赵生财的手:“生财,穷人要翻身,必须拿起枪打鬼子!”就这一句话,点燃了少年心中的火种,赵生财毅然加入八路军。1948年,在解放家乡的杜戍战役中,他身中六刀,用最后的力气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
1962年,王世英以中央监委委员身份重返洪洞。他直奔三条沟村,紧握赵生财遗孀的手,含泪哽咽道:“嫂子,生财是洪洞人民的好儿子!也是我的好兄弟!”在烈士墓前,他深深三鞠躬,将300元钱塞给孤儿寡母,那一刻,革命者的钢铁意志与对故土乡亲的赤子柔情,交织如奔涌的汾河。这份深情,早已融入这故居的砖瓦,萦绕在村口的槐香里。
王世英的一生,是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一生。今天我所讲述的,只是王世英革命生涯中的零星片段。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是隐蔽战线的杰出英雄,是中央特科的最后一位负责人。他虽无军衔,却与**、彭德怀同志同享八宝山最高礼遇!
他的故事,是洪洞人民最骄傲的勋章,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或许我们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王世英身上的忠诚、担当和奉献精神,永远是指引我们战胜困难、追逐梦想的灯塔。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我们必将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再谱华章!
(辛村镇:张景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