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走在“硒”望的田野上
◎ 贾永安
 
  洪洞石止村,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尧的女儿娥皇、女英自历山回娘家周府村(羊獬)时,突然接到河妖作怪、兴风作浪、滚石伤民的消息,于是,女英便巡河而上,最终击杀河妖,为民除害。从那以后,从汾河上游冲刷下来的山石到此止步,竟再不往前走了,这便是该村得名的由来。
  9月19日上午,天公作美。近来多情善感的绵绵秋雨突然停了,天空渐趋晴朗。洪洞县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走进富硒”采风团一行12人如约前往石南村。
  一座高大古朴的青石牌楼首先映入眼帘,左右门柱上的13字对联引人驻足。上联:紫气东来靠山近水风光无限好,下联:路通南北经济腾飞和谐新农村。抬望眼,南北走向的桃临线与飞架东西的京昆高速在此处呈十字交叉,那川流不息的汽车轰鸣声不绝于耳。
触“硒”之旅
  在石南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座谈会上,石南村党支书、洪洞县富硒产业协会理事长董白娃深情回眸,娓娓而谈。他先从石南村的人口、土地、原薄弱集体经济谈起。2019年,作为民建会员的他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幸遇槐乡英才、洪洞功能农业工作室领衔人王小泰,才初次接触富硒农业。硒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元素,具有抗氧化等多重功效。经多次党员大会讨论,最终才集体决策——围绕富硒做文章。从最初带上石南村土样、拉满一车农副产品到省城太原,一份份化验报告出炉。从开始种植黑小麦、晋糯玉米,上小型加工厂、开办鱼养殖园,再到创建占地30亩、建筑面积15000平米的产业园,短短五年间,石南村集体经济一天天发展壮大,富硒产业成绩斐然。现如今,石南村富硒产业已排行山西省第一家,其产品近销临汾、远销广州深圳,最令人振奋的是,石南富硒产品已昂首迈入受检标准最严、入阶门槛最高的京城大超市,这是何等鼓舞人心的喜讯啊。回首其难度不可想象的五年,年刚半百的董白娃感慨万千:“咱不是没有高品质的产品,而是没有好的包装与营销”。
  推广研究员王小泰接着补充道,这五年,石南的富硒产业一路走得很辛苦,很艰难,但成绩也有目共睹。石南村已被列为临汾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绿色富硒产品,荣获国家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大会最高奖“产品创新奖”,非常值得骄傲!近期,园区又准备赴湖北恩施参加富硒产品展示与评奖活动。在这里,每前进一小步,都让人刮目相看。
  目前,石南富硒产业园已开发出富硒功能农产品30余种。它以华夏硒谷、乡村e镇“一轴三区”为引领,以“一园五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硒+”产业模式,打造集富硒农业、研学科普、休闲观光、田园康养于一体的富硒小镇。
  董白娃语气铿锵地说,下一步,公司拟将周边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发展为扶持对象,继续带动当地村民搞好富硒种养殖。园区即将启动引进“玉米须制茶”新项目。
凭栏尧月楼
  座谈会后,我们驾车沿着村中始建于金兴定二年、距今已有807年历史的引水灌溉工程——通利渠迂回而行,很快来到位于村北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尧月楼前。
  气势雄伟、风格厚朴的尧月楼,创修于明万历七年,楼阁系砖木结构,外观三层,通高18.1米,屋顶有单檐歇山顶,最高层为重檐歇山顶。其方形砖石基座高为6米,长宽各15米。基座中间还辟有一南北走向拱洞,宽3米,高3.9米。门洞两端上方均镶有青石匾额,南曰尧月,北曰拱极。整座楼明柱斗拱,周檐踩飞,形似金凤展翅飞翔。其四角飞檐,风铃摇荡,让人爽耳悦目。来自摄影家协会的几位老师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长枪短炮,变换身位,“咔嚓咔嚓”摁下快门,不停地抓拍尧月楼的神韵与风采。卫明星主席甚至还遥控一架无人机,从高空的不同方位拍摄尧月楼的奕奕神采。
  登上尧月楼的最高点,凭栏远眺,陡然生发出古人笔下所描述的“东临流水,西接高山,南映天池,北镇列屋”的旷远之感,远处的莲花城轮廓,西北方的鸡石山概貌,均尽收眼底,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这座花脊吻兽、流光溢彩的尧月楼,是董白娃在2020年积极争取回专项资金、全村干群自发捐资百余万元,重新修缮的。如今,修葺一新的尧月楼俨然已成为石南村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返回村委会途中,街道两旁那些一闪而过、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已成为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内容涵盖了二十四节气图、古代习俗礼制画、现代孝德文化卷、村容村貌公约篇等等。据悉,这些面积达16000余平米的文化墙,对树立文明村风、倡导良好家风、提升人居环境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
河滩鱼养殖园
  无独有偶。临近上午11点,瓦窑头中学的秦英俊校长也带着教师研学团队来到石南。于是,采风、研学两支团队合并,渐次穿过桃临线,一路向东,浩浩荡荡,直奔下一站——汾河滩休闲观光区。
  途经种养区时,分列旅游专线两侧的一棵棵国槐碧绿挺拔,似乎在夹道欢迎初来观摩的20余位观光客。一望无际的大田里,成千上万株笔直壮硕的晋糯18号、20号玉米站成排、连成片,就像9.3受阅方队的士兵们一样,以最隆重的注目礼目送着车队鱼贯而过。
  来到“洪洞小吃”原材料水产养殖基地。一座20多米高的巨幅广告牌上赫然写着“辛村富硒小镇”六个红色大字,在蓝天白云衬托之下显得格外醒目。在远端“发展富硒功能产业,打造生态康养石南”的大型科普宣传长廊前,两座高标准的矩形大池塘里各放置了四个大网箱。据悉,每个网箱里有鱼三千斤左右。自动投喂机正在有节奏地给鱼群投食,一时间,清澈的水面上,不计其数的罗非鱼、草鱼、花鲢、鲫鱼密密麻麻,上下翻飞,拥挤在一起争抢着饵食。站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大家兴奋地纷纷掏出手机,抓拍这平时极为少见的万鱼争食的热闹场景。董白娃微笑着说:基地今年又投资了30多万,除了塘养,还在推广陆基循环养殖模式,即使挪到山顶上养鱼也没问题,它填补了临汾市的一项养殖技术空白。北面土坝上那十多个不锈钢水池,全部养着高端品种鸭嘴鱼,市场价约在每斤30元,效益可观。基地年产成品鱼约50吨,产值可达100万元。
  仔细打量眼前这个利用汾河滩涂开发出来的鱼养殖园,果蔬环围,鸟语花香,大家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皆陶醉于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之中,不能自已。最后,大家与董白娃书记一起齐聚邀约湖畔,留下一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合影。
参观富硒产业园
  返回园区后,兴致高涨的我们又依次参观了晋糯玉米生产线、富硒产品展示厅、辛村电商服务站和月饼加工车间等。
  缓缓步入走廊,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了偌大的无菌生产车间,崭新的高新设备流水线,统一摆放的一摞摞纸箱。在这里,为确保糯玉米不氧化、营养不流失与新鲜度,从田间采摘到包装完毕,必须严格控制在3小时之内。主要工序包括剥皮、清洗、切段、上笼、灭菌、风干、真空包装等。
  在宽敞亮丽的富硒产品展示厅,只见墙面上依序排列着引进专家贺浍隆和王小泰简介、园区历年荣誉、产品说明等版面。展柜上井然有序地摆满了30多种富硒产品以及富硒水稻、小麦等原材料样品。公司产品涵盖富硒糯玉米、面粉、小米、核桃、大豆、芝麻、鸡蛋、富硒油、富硒醋、饼干、馍片、月饼、馒头以及手工粗布等等。大家眼含惊喜神色,不断发出啧啧称赞,尽情徜徉于这琳琅满目的富硒产品长廊中。在电商服务站,大家有幸品尝了用黑小麦粉制作的“尧月楼”牌富硒饼干;在月饼加工车间,津津有味地欣赏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文旅产品,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月饼加工工艺与产品设计理念。时针显示,已中午一点多了,但大家游兴仍浓,都忘了肚子饿这回事。好在享受工作餐时,富硒餐厅又给大家制造了不断的惊喜,诸如肉质鲜美富有弹性的蒸罗非鱼、口感劲爽的黑小麦馒头,由大枣、糯玉米、山药、紫薯、花生组合拼装的农家大丰收,还有尧月楼牌富硒酒等等。
  短短五年时间,石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村民富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容村貌整洁了,修了楼,打了井,改了水网,改了厕……石南村依托区位优势,依靠汾河岸线,干群凝心聚力,围绕“富硒”二字,聚焦功能农业,谱写了一篇富硒农业产业化的大文章。上任五年来,石南村领头雁董白娃都不知道自个到底为村里办了多少件事?甚至都忘了我是谁?为谁拼命干?
  采风结束返程中,所有人员感慨万千,石南村紧毗桃临线、京昆高速,交通十分便利。村西有七一渠,村中有通利渠,村东有汾河,水利灌溉十分优越。全村有千亩土地富硒土壤。石南是一个底蕴深厚的传统古村落,又是一个特色极其鲜明的新农村。可惜美中不足的是,洪洞全域知道石南的人有几许?亲自来过石南的又有多少?更别说省内省外了。此时此刻,采风团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完全有必要有义务把这么好的石南村推介好,宣传好,为石南村歌与呼,为董白娃叫好、鼓劲!
  采风当天,瓦中秦英俊校长表示,通过这次研学,大家感受颇深。我们不但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还要做有良知的教育。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们则马不停蹄晒出了富硒产业园、鱼养殖基地鸟瞰图、采风研学活动花絮、尧月楼特写等精美作品。作协贾小建主席有感而发,倾情创作了歌词《石南富硒走四方》。作协秘书长孟娟女士创作了《富硒赋能乡村振兴:石南的奋斗之路与幸福答卷》。作协会员、古碑研究专家师云莲女士整理出原版《重修尧月楼记》及解释。作协会员、农业专家王小泰创作了诗歌《二次采风石南行》。作协会员、退休教师贾永安创作了《石南——走在“硒”望的田野上》……
  前年,我们走近富硒;今年,我们走进富硒;来年,富硒必将走向世界。
  诚如贾小建主席在《洪洞富硒走四方》歌词中所写:“为什么河西风光好?硒润良田生珍宝。为什么家园添欢笑?富硒好物传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