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千年的锣鼓叫“威风”
◎ 贾永安
四千年遗风延续,四千年不变的队形;四千年根骨不朽,四千年丰盈的精神;威风,威风,还是威风!
— —题记
四千多年前,舜耕历山,尧王到此访贤,遇见其用木棍敲击绑在犁把上的簸箕,以督促黑、黄二牛卖力犁地,遂考察其仁慈之美德。之后,当地百姓竟纷纷效仿舜耕“敲箕”,敲打起自家固定在犁把上的破铜盆,以驱使牲口犁地。于是乎,广袤无垠的田地间敲击铜盆的“咣咣”声,敲打牛皮簸箕的“咚咚”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甚是悦耳动听!再后来,这种发生在阡陌之中的敲打声,被当时的乐师规律化,先后创作出适合不同场景的锣鼓曲牌,这——就是中国最初的锣鼓。
神羊獬豸的诞生地,位于汾水之东的周府村,后因诞下獬豸而更名为羊獬村,恰逢尧王巡游至此,倾心此处草肥水美,民风淳朴,便笃定居于此,尧王“禅让”于舜时,一并将自己的两位公主娥皇、女英一起许配与舜。从此,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接姑姑”回羊獬,四月二十八“迎娘娘”返回历山,竟慢慢演变成了闻名遐迩、亘古不变的走亲习俗。
古诗有云:羊獬万安神立村,圣裔眷念结神亲,虔诚奉祀永不断,不愧尧舜贤子孙。国家级非遗项目“羊獬——历山走亲习俗活动”,从没有因天气等诸多因素而改变,雷打不动,四千年来从不间断。就连新冠疫情肆虐的这三年里,虽然按照当地疫情管控要求,接亲队伍规模有所缩小,但也并未中断过。羊獬——万安——历山走亲沿线所涉及的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锣鼓队,家家都有打鼓人。锣鼓在当时作为迎亲礼乐首当其冲,功不可没,它把帝尧访贤、舜娶帝女、回乡省亲等历史故事有机地串在了一起。
这种传统走亲活动里所敲打的每个锣鼓曲牌,几乎均包含着一个历史事实与典故。比如锣鼓曲牌之《西河滩》,描述的就是接送二位姑姑(娘娘)渡过汾河滩,经过屯里渡口,亲人之间告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多少年来,无论汾水怎样泛滥,或者多大多猛,“三月三”接姑姑活动绝对不会耽搁,屯里渡口的船工会提前检查渡船,加固桥梁,专司羊獬接亲队伍来往经过。古时渡口曾有对联为证:远迎接送逍遥过,进退连环运道通。该曲牌敲打起来,气势磅礴,有起有落,低潮时如汩汩流水缓缓流淌,高潮时似万马奔腾,翻江倒海,如滔滔江河水一泻千里之景象。
再看锣鼓曲牌之《笑回乡》,它讲述的是二位娘娘高高兴兴回娘家羊獬村省亲,含蓄典雅,婉转悠扬,恰似莺歌燕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二位娘娘急切返回娘家内心无比兴奋的喜悦之情。
民间曾盛传一种说法:“高兴不过娶媳妇,热热闹闹敲锣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羊獬威风锣鼓艺术,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华民族婚嫁形式的源头,从目前来看,它确已够得上是中国民间风俗文化的鲜活标本。
1989年,时任洪洞县文联副主席的张月异副教授曾经撰文,他以确凿系统的依据,向世人宣称,羊獬威风锣鼓天下独尊,应封为中国“第一鼓”。这套古老的威风锣鼓集唐尧古韵、华夏气魄于一身,采集精粹,恰合三才,其擂鼓敲锣扬镲,演绎了远古先祖的玄虚精华;其运气展臂舒腰,吐故纳新,适配五行,尽现獬乡儿女的豪爽气魄。其独特的曲牌,久远的历史,优美的传说,天下第一鼓,源头在羊獬,当之无愧。
羊獬威风锣鼓以“×”“/”“o”等符号和数字记谱,以“拼”“擦““镗”“双双”等表义,鼓点多变,节奏明快,语言生动,好记好打,结构完整,以情动人,以形引人,粗犷细腻杂糅,地方色彩浓郁。20 世纪六十年代,省文化厅曾派专人来羊獬村考察研究,虽然住了十多天,他们用音符“1、2、3、4、5、6、7”进行谱曲,无论如何处理,皆无法谱成曲,充分说明羊獬这种古老威风锣鼓的曲牌有它的历史性、神秘性和不可破解性。据悉,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该村威风锣鼓的曲牌是不允许外传的。但随着时间的迁移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后,羊獬村威风锣鼓队队员开始有不少人外出执教当锣鼓教练,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他们进部队,下企业,为当地训练了一支支威风锣鼓队。就这样,羊獬威风锣鼓逐步走出了家门,其威风锣鼓曲牌也渐渐被全国各地民众所熟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