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夜晚的书香是提灯的春
——读温秀丽《提灯的人》
◎ 张 洲
晚,当我躺在床上,不经意间一股玫瑰的清香扑面而来。刹那间,我便知晓,这是书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我习惯在枕边放一本书,伴着悠悠书香入眠,在梦乡里寻觅那份心仪的爱与慰藉。
一本书,宛如一段别样的人生;一首诗,恰似一个独立的灵魂,无论其中蕴含的是喜悦还是深沉的情感。
“我忍住不说/一枚银杏叶掉下来/落在圆通殿的门前/那么多人经过/那么多人看不见它/它走了那么久/才从春天回到春天/它,无非是把爱和光/放在低处。”读到这几句诗,我的眼前瞬间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女孩静静地站在殿外,在那惬意的氛围中,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然而,又有谁能真正留意到那枚银杏叶的心意呢?高处固然有爱与快乐,可低处同样有着温暖的光亮,以及那份对爱的渴望。
这本诗集名为《提灯的人》,作者是温秀丽。她是一位山西本土的诗人、作家,同时也是一名编辑。阅读她的诗,就仿佛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邂逅了一片金黄的银杏叶。那圆润的脸庞,那闪烁着温暖光芒的眼眸,还有那如玫瑰花般美好的灵魂,总能轻而易举地点亮光芒,唤来盎然的春天。
早在几年前,我偶然结识了温秀丽。我年长于她,出于礼貌,她一直尊称我为老师。她曾打算送我一本她的专著,可由于种种原因,几年来始终未能如愿。直到一个月前,我才终于有机会得到这本诗集。
当我接过她的书,看到“提灯的人”这几个字,封面是橙白相间的颜色,恰似一束柔和的路灯,照亮了我心灵前行的道路。手中的书,仿佛是一片春天的叶子,一半满溢着温馨,一半蕴含着深沉。
翻开书,第一页便是《悬崖上的春天》:“已经远离流水和繁华/作为悬崖边上的一棵树/所有的记忆/一半在风雨里,一半在霜雪中。”诗的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质朴而动人。一个人站在悬崖脚下,仰望着悬崖上的那棵树。它虽孤独地伫立着,承受着时节的无情变化,却始终执着地追求着,不在意世俗的偏见,立志做一个有益于自然的人,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有人说:“诗人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善良和爱。”温秀丽正是如此,她将普通人的灵魂细细提炼。就像一个提灯的人,她把善良和爱化作一盏小巧的橘灯,照亮了红尘中的扭曲与黑暗。
她的散文诗,恰似一条来自天河的清泉淋浴,用温柔纯洁的情韵洗涤着人们的灵魂,荡涤着红尘中的风沙,唤醒了人们爱与被爱的梦想。
在《爱上一条河》一章的结尾,她写道:“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云变成气/气化作雨/雨落在河心/学着一条河在转折的地方爱上自己。”世界最大的力量便是以柔克刚,静水流深的力量总是让人羡慕不已,心生仿效之意。她从自然实际出发,从物理角度思考,将心交付给大自然,把爱奉献给尘世。这仿佛是一种河流般的爱,这种力量是经过无数次搏击锤炼而成的,这种爱闪耀着光芒,为人间而来。
阅读她的文字,就像是在重温过去的时光,感受曾经的沧桑。它仿佛是一双温暖的手,将我从孤独忧伤的深渊中托起,让我开始释放自己,释放尘世中所有的不解与不舍。
“你改悔罢……”这是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话。
此刻,我看到了一盏灯,在我的孤独与忧伤之中熠熠生辉。灯里,有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正走在我喜欢的那条路上……
转自《山西日报》
推荐阅读
- • 一“羞”一世界,一“态”一人生
- • 晨光里的花事
- • 种一亩心田酿清欢
- • 《霍山晨光》
- • 3101期 2025年8月23日
- • 3101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