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中年回望,韵语寄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 李小娟
序章·光阴逆旅,书简如镜
夜阑人静,案头一盏昏灯,手中一卷旧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原是赠予少年的谆谆箴言,而今再读,竟如一面铜镜,照见中年人的半世浮沉。二十岁时读此书,字字是星辰大海,句句是理想国;四十岁时重翻,却似对坐故人,茶凉酒冷间,笑谈岁月如刀。书中谈读书、论情思、辩人生,字里行间,原是少年意气,却暗合中年心事。遂以骈句为骨,白话为魂,借先生之言,抒半生之叹。
理想与现实·心迹变迁
少年论志,言必称鲲鹏展翅;中年谈命,语多叹风雨摧眉。
先生言:“学问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年少时,只觉天地皆可丈量,学问是登云梯、破浪桨,一腔孤勇欲攀峰顶。及至中年,方知学问亦是缚身茧、迷魂阵,广博未必通达,高深未必澄明。学问愈多,愈觉宇宙浩瀚,自身渺若尘埃;理想愈炽,愈见现实嶙峋,热血渐凝成霜。
少年逐光,以为光在九霄之外;中年守黯,方知光在方寸之间。
书中劝青年“慢慢走,欣赏啊”,少年不解其意,总嫌岁月冗长,恨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年方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原是疾行中驻足的一瞬凝望,是喧嚣里独守的一隅寂静。学问不必求全,但求滋养性灵;理想不必至伟,但求无愧于心。
情思与世故·感悟交织
少年谈情,如饮烈酒,醉时山盟海誓,醒时烟云俱散;中年言爱,似品苦茶,浓时千回百转,淡时余韵悠长。
先生论“情与理”,谓“情感是生命的源头,理智是河道的堤防”。年少时情如野火,烧尽理智的藩篱,以为爱是飞蛾扑火、玉石俱焚;中年后情似静水,深知爱是克己容人、细水长流。书中一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恰似中年人的处世哲学——情思不必割舍,却需以理性为舟,渡世故之河。
少年憎恶俗尘,以清高为铠甲;中年笑纳琐碎,以烟火为袈裟。
先生谈“摆脱”,言人生需“有所为有所不为”。少年时总想逃离市井,以孤傲标榜风骨;中年后却甘愿沉入烟火,于柴米油盐中寻得禅意。理想主义的棱角,终被岁月磨成温润的玉;清高孤绝的诗意,亦化作一句笑谈:“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修身与济世·行藏之道
少年济世,恨不能提剑斩尽天下不平事;中年修身,唯愿以微光照亮方寸慈悲心。
先生嘱青年“谈修养”,莫做“口头的道德家”。年少时读此,满心家国天下,以为修身是为治国平天下;中年再读,方知修身更是为己立命——济世未必轰轰烈烈,一盏灯、一卷书、一席话,亦可渡人渡己。
少年慕功名,以为庙堂之高方显肝胆;中年恋江湖,始信草野之间自有乾坤。
书中言“十字街头”,喻理想与现实的交锋。少年时总想立于庙堂,以热血荐轩辕;中年后却愿隐于市井,以冷眼观世相。先生一句“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能认识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恰如中年人的自况——虽无星光之耀,却愿做暗夜中的萤火,照亮一程山水。
尾声·半生书简,一世心灯
合上书卷,窗外月色如霜。十二封信,原是写给青年的启蒙书,却成了中年人的解忧帖。少年读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中年再读,见山是嶙峋傲骨,见水是温厚柔肠。先生之言,如老友对坐,不必高声,不必争辩,只淡淡一句:“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少年志在四方,中年心归一处;书简旧墨犹香,光阴新茶已沸。
愿以骈文半阕,致敬半生浮沉——
昔年读信,字字皆锋镝,刺破混沌长夜;
今日再览,句句化甘霖,润泽沧桑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