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中国有个洪洞县
程洪俊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洪洞县是知名度最高的县之一。洪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县名。尧王访贤、舜耕历山,“三月三走亲习俗”越千年而不绝。“洪崖堑壁,古洞连云”,既有槐乡之称,更有美名“莲花城”。它是中原文化黄河流域的发祥地之一,是国人及海外华人魂牵梦绕之家山,寻根问祖之圣地。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 民同志站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移民图前感慨地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古槐后裔。”华人老家的名号不胫而走。
  这里有一棵万民敬仰的大槐树。明洪武、永乐年间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迁徙,就在大槐树下遣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移民后裔代代相传,绵延不绝600年,至今仍有上亿人传唱。“人问我家在何方?山西洪洞是故乡。何乡何村如云雾,只记古寺大槐树。”“闻人奥人称客家,客家一去不回返。其后海外遥更远,元来板荡复如此。”无数的歌谣在移民的后裔中传唱:“万水千山思乡路,梦中长拜大槐树。大槐树,祖宗树,认祖归宗永不误。”
  这里有一座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明代监狱。戏曲《玉堂春》女主人公苏三囚禁在这里,俗称“苏三监狱”,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级监狱。“苏三离了洪洞县”和“洪洞县里没好人”唱遍神州,传扬异国他邦。
  这里有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名刹——广胜寺。寺中飞虹琉璃宝塔、水神庙元代戏剧壁画,更有潞州女子崔法珍断臂劝募,刻制《赵城金藏》,今日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称为“天壤间的稀世珍宝。”
  这稀世三绝,名扬天下。广胜寺左扭柏,堪称一奇。
  华夏大半部文明史在洪洞浓缩,诸多仰韶文化遗址相继发现,其历史可达石器时代,炎黄祖先文化的源头在这里发端。伏羲画卦于卦底,女娲寝陵安葬于侯村,尧舜“三月三接姑姑送娘娘”走亲习俗连绵四千余年。晚商上村遗址、周初坊堆遗址、永凝堡遗址、杨侯国古城遗址、万安遗址,无不昭示着县域商周时期的古代文明。坊堆村出土的刻字甲骨,是山西省首次发现的周初甲骨文。道教、佛教鼎盛,寺庙建筑遍布。闻名遐迩的迁民遗址广济寺、“小五台”万圣寺、小布达拉宫“青龙山玄帝宫”,唐贞观年间的中镇庙、兴唐寺无不闪耀着文明的光采。
  洪洞山川钟灵,人物毓秀,文化多样,博大精深。古代涌现出了孝感天下的贤君虞舜、法祖皋陶、乐圣师旷、名将徐晃、纪信,明代户部尚书韩文,清代兵部侍郎刘秉恬,书法大师王铎,理学家范镐鼎。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民主革命者张瑞玑、温寿泉、张煌,忠诚的无产阶级红色战士南汉宸、王世英、张道吾、薛克忠,佛学家象棋大师贾题韬、书画大师董寿平、现代作家孟伟哉、文艺评论家郑笃、版画家苏光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
  饮水思源,寻根不忘祖;荫庇华裔,觅亲要归宗。若问谁是槐乡人,脱履小趾验甲形。爱我洪洞,大槐树下喜相聚,老鹳窝前泪相涌;爱我洪洞,一曲道情传乡音,几坛老酒醉宾朋;爱我洪洞,蜂歌伴蝶舞,柳绿映桃红。黄土沃其野,汾水贯其中。
  进入新时代,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华夏复兴,故园新荣。开僻壤为闹市,招商引资;播时雨于田陌,重教兴农;荷塘垂柳,翔游鱼飞燕;林带花丛,任犊欢蛙鸣。三晋大县,党兴政隆。每届清明,海内外古槐后裔咸集于此,观故乡之巨变,听鹳鸟之复鸣;祭先祖于庙堂,颂荫庇之丰功!
  一槐连根,万民同宗,祈大槐永茂,中国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