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古风厚土韩家庄
◎ 贾永安
 
  乙巳盛夏的高温天气,胜似火炉。却抵不过我们探访传统古村落——韩家庄的热烈火焰。
          
名楼探珠
      
  尚未进村,从车窗内远远瞥见有一飞檐翘角、八面玲珑之楼,卓然矗立于村边茂密的庄稼地里。作协张主席说:“大槐树祭祖园内魁星楼即照此仿造”。贾主席紧接着又补充一句:“此庄有张三儿、李三儿和韩三儿”。
  旋即,我等已静立古楼前,仔细打量,好一座古朴秀美的魁星楼!只见眼前这座始建于明、重修于清的砖木结构古楼,通身保存完好,虽历经千年岁月之洗礼,却屹立不倒,实为罕见。环顾其四周,最蹊跷处,竟是该古建竟然没有入口或者楼梯可攀。据说,楼内供奉着魁星神像,还有松阴读书轴图,寄托了人们对文化的敬仰与追求。
  据悉,该村古时曾出过进士乃至国子监太学生,现今又陆续诞出大学校长、宣传部长、作家、名记等,其文运昌盛,明显绕不开这座魁星楼的佑护。村民甲自豪地说:“只有出了才子的村庄才有资格建魁星楼”!贾主席莞尔一笑:“非也,正是因为村里很久不出才子,后代才建的楼,以祈求才人辈出啊”。
  是的,魁星象征着学问,文运,前途光明。魁星点斗,独上鳌头,何尝不是乡民们埋藏于心底最朴素美好的愿望。
  注目观瞻,这座高达16米的魁星楼,造型设计尤为独特,展现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它那敦厚结实的两层方正基座,墙体向内微微收缩,象征着人要踏实沉稳内敛,才学渊博。第一层那宽厚的大屋檐,形如大鹏展翼欲飞,莫不是寓指好男儿海阔天空,志在四方?第二层屋檐八角玲珑,莫不是寓指好男儿运筹帷幄,八方建功?最高处的圆状屋顶,神似一顶古时官帽,莫不是寓指好男儿当报效家国,造福一方?
 
古井佳话
    
  移步村中,天池街那棵百年古槐的浓荫下,一座造型别致的新建碑亭悄然矗立。这一口曾濡养人畜20余年的清冽老井,即将迈过第七十个沧桑年轮。这方当年石刻的井碑,正娓娓细说着1957年3月由李世芳等十七户村民按人出工、抖款开工、凿井而饮的动人故事,讲述着村民李长玉家打井在先、利得在后的仁义之举。今年上半年,又演绎了一幕幕李氏家族十七户后裔吃水不忘挖井人,踊跃捐款捐工,奉献爱心,齐心协力建碑亭的感人场景,彰显了李氏后人不忘先贤、铭记乡愁的拳拳情怀。碑亭建委会主任李兴才感慨万千,他用“五心”(初心,信心,担心,热心,开心)深情回顾了建造古井碑亭的整个始末,由衷地表达了对李氏族人慷慨解囊,李氏家风代代传承的感激与欣慰之情。爆竹震天、锣鼓铿锵之中,韩家庄人的利他精神和强大凝聚力定格于这一高光时刻。
            
暗窖探秘
    
  古井碑亭竣成庆典仪式后,李兴才领着我们驱车穿过三条街巷,来到一处苫着遮阳网的路旁,他俯身揭开洞口覆盖的一米窗纱,我们顺着木梯,鱼贯而下。
  哇!一股股浓烈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哎呦!里面还有人。顺着自洞口 射入的光线定睛一看,原来窨井内早已有两位村民正在专心致志地手编簸箕呢。
  李兴才饶有兴趣地介绍,韩家庄的柳编历史悠久,闻名遐迩。2023年7月已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古至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这一手工编织,其产品涵盖了簸箕、笸箩、柳箢等几十种之多。一个较大的窨井内若围成一圈,竟可容纳20余人,他们每个人身后的小墙洞,就是各自的工具箱。村民所采用的柔韧柳条学名叫杞柳。多少年来,庄户人家就是靠着这门祖传技艺,娶媳妇建新房,重复着既简单又充实的寻常日子。他们凭借一双勤劳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编织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打拼出平凡生活里的幸福安康。69岁的韩生锁师傅现场演示了用食指将一根柳条一分为三、以及将它泡软取皮的手上绝技。年已古稀的韩东才师傅则一边口头解说,一边又交替使用镰刀与铁锥,精心演示了给业已成形的簸箕捆边束帮的整个流程,着实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炎炎烈日下,感动着韩家庄天池街古井边的动人故事,触摸这充满迷人色彩的韩家庄柳编技艺,穿行于沟壑纵横、街巷交错的古村落,我们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