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大地

茶香飘飘
◎ 田 塘
 
  “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开门七件事。一句民间俗语佐证了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今爱喝茶的人很多,就我们这个小县城来说,仅从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茶庄、茶馆、茶铺的数量来看,便知此言不虚。就这还不包括超市、商场、便利店以及农村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茶叶。
  我也爱喝茶,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单从时间上来说够得上是个老茶客了。道行深浅不说,倒是喝茶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且还常常觍脸以茶人自居。
  最早对茶的印象倒不是来自于味觉的感受,即便偶尔喝茶也没有觉得多么爽口,更多的是苦涩味,而是看到别人对于喝茶的那种渴望、对于茶痴迷的那种状态,以及一啜一饮间的那种非常享受的感觉让我很是羡慕。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马牧师范时乔老师的喝茶。茶具就是一个白色搪瓷缸子,从缸盖到缸体都锈迹斑斑,缸内壁厚厚的黑色茶垢,他说这是茶锈并以此为宝。每每泡茶时便要说一句:“这是好东西,没茶叶也能沏出茶来。”说这话的时候面露得意之色。
  乔老师应该是一个资深茶人,但只喝一种茶,就是大叶茶,而且茶瘾极深。抓一大把茶叶放入茶缸,用滚开滚开的水焖一会儿,手握缸子把儿,大拇指稍稍顶起缸子盖,倒在白瓷茶碗里,黑亮黑亮还黏黏的,如同煎熬的中草药,看着都有点吓人。冬天甚至在碳火炉子上煮茶,咕嘟咕嘟煮一会儿才喝。那个浓酽的程度没几个人敢张嘴,所以,往往第一泡茶他会非常享受的自饮而从不让人。乔老师的茶缸几乎从不离手的随身带着,我有很多次看到过他喝茶,那种很难述说的享受状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我参加工作后也偶尔喝茶,但大多是待客时沾客人的光。一个人的时候似乎没有喝过茶,一来是没有那种兴趣,二来觉得那是一种生活的奢侈或生活的品位,岂是为衣食所忧奔波劳碌的当年所能享受得了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乡镇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缘故,算是正式开启了喝茶的节奏。每天饭后几个同事聚在我的办公室,沙发上围坐一圈,酽酽的沏一壶大叶茶,一边喷云吐雾一边牛饮。尤其是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室内碳火炉子火焰正旺,温暖如春,大家就着炉台喝着热气腾腾的茶,身体暖融融脸上红扑扑,正所谓“围炉而坐,烹雪煮茶,其乐融融”。那个舒服劲真是一种让人深刻铭记的享受。应当说从那时候起,才算混进茶客的队伍,也才算得上与茶真正结缘。
  那个年代的乡镇干部常常骑着摩托车下乡,不论到了哪个村也不论到了谁家,不外乎一包香烟和一壶浓茶相待。烟和茶就成了那个年代招待客人的标配,为此曾发感慨写过一篇《烟茶摩托和乡镇干部》的文章。数十年间,红茶、绿茶、花茶频繁地变换口味,而唯一不变的是坚持每天喝茶。时间一长好像有了茶瘾,每每欲罢不能,似乎都养成了一种喝茶的嗜好。多年来无论出差或旅游,旅行包里定然有两三种茶叶备用,一有闲暇便泡一杯,一来能解乏提神,二来使身心静下来。
  居家的时候要出去办事,竟然着急的要赶回家,心心念念的要喝茶。踏进家门第一时间就是先烧一壶水,把茶具用滚烫的水冲洗一遍,抓一撮茶叶放入壶内,再倒半壶水没过茶叶摇一摇,然后把洗茶水倒进公道杯,再冲淋茶壶。泡一小会儿倒出来,汤色红而油亮浓淡适宜。每当此时身心放松,慢啜浅尝,气定神闲,悠然自在,惬意之极……
  仔细想来我周围鲜有不爱喝茶者,大多爱茶者除了种类上的喜好和口味上的差异外,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是,喝茶就是喝茶,一种日常生活而已,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礼节、一种感受、一种乐趣……喝的是过程,品的是滋味,享受的是那种宁静而淡然的氛围……
  古人云:“茶可以清心也。”从从容容,简简单单,独处时沏一杯自斟自饮,客来时沏一壶以茶敬客,朋友相聚沏一壶情深茶香……